第317章 越南人抗议 (第2/2页)
从朝鲜聊到南疆前线,刘一民向他们讲述战士们的故事。讲到在阵地上接雨水、吃压缩饼干的时候。
几个美国老兵对视了一眼说道:“让美国士兵如此在战场上坚持几个月,我相信一定会哗变!我们在雨林里面吃了大亏,从越南战场回来的士兵告诉我们,他们在雨林里有时候根本看不到越南人。”
“来,为中美友谊干杯,也希望你们有时间可以到中国,中国有很多名山古迹值得大家去游玩。”
蒙德唱着自己在战俘营学习到的中国歌曲,手里面拿着酒瓶当做武器。
“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山高水又深
我们都是神枪手,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在歌声中,代表团的成员离开了这里。爱德华笑着说,明天签售会的现场他会去的。
隔天一大早,刘一民就洗漱完毕。中国书刊社选择的这个酒店,有巨大的落地窗,拉开窗帘,就能够看到大半个纽约。
清晨纽约的街道上车水马龙,滴滴滴的喇叭声吵的刘一民头疼。
尼琪给房间打来电话,询问刘一民是否起床。
“刘,我们一起去吃早餐,接着赶往哥伦比亚大学。”
“好!”
刘一民出门看到徐驰,笑嘻嘻地问道:“老徐同志,电冰箱还差多少钱?”
徐驰看了一眼其他的代表团成员:“快了快了,再发几篇冰箱和洗衣机都够了!”
“瞧开心的样子,几篇哪儿够,回去的时候不得再买点衣服礼物啥的,还有一篇稿子,赶赶进度!”刘一民低声说道。
徐驰嘿嘿一笑:“明白!”
走到酒店的八楼,餐厅里面的早餐看的大家喉咙一甜,尤其是几个老同志,更是皱紧了眉头。
“刘,参加签售会的除了读者之外,还有一些哥伦比亚大学下面的文学院的教授,他们会提问交流一下。”
“好,没问题!”刘一民自信地说道。
尼琪.诺伊斯预计这次签售会,到场的读者会有八百名左右。
“这个数字已经相当不错,我们邀请了记者做宣传,我们这边签售会一结束,各个书店开始同步销售。这是我们最新的样本书,增加了一个腰封!”
刘一民接过腰封,腰封上面写着“1982年欧.亨利文学奖一等奖得主——一民.刘”。
除了这一行大字之外,还有许多的小字,例如此书中国半年销量达500万册等。
“这设计的很精美啊!”陈元拿着腰封说道。
“以后我们的书也可以采用这种嘛!”
徐驰说道:“这对咱们国家来说,有点浪费,更多的纸张还是用到内容上比较好!”
腰封大量使用是在日本,九十年代左右开始在中国市场上大量使用。
到了体育馆外面的时候,路已经被围死了。越南的学生闻声而至,举着抗议的牌子。
这些越南学生,大部分都是南越官员后代,南越政权结束后,来到了美国,还有一些当时为美军服务的越南人后代。
除了他们,还有一些少数族裔喊着支持的口号。
在一片抗议声中,代表团一行人走进了体育馆。体育馆里面已经坐着不少人了,刘一民在尼琪的带领下坐在了前排。
这是一个室内的体育馆,前排放着一摞摞的《凯旋在子夜》,巨大的宣传海报放在体育馆的两边,外面抗议的声音不时能够传进来。
等签售会开始的时候,四周的座位上已经坐满了人。尼琪率先上台向大家介绍刘一民,介绍《凯旋在子夜》。
“让我们欢迎《绿皮书》的作者、燕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一民.刘!”尼琪.诺伊斯向刘一民伸出右手,热情地邀请他上台。
在掌声中,刘一民走上讲台,拿着话筒开始了他的开场白。
“大家好,我就是美国报纸上写的那个‘来自东方的年轻人’,《绿皮书》这本书写作的灵感是来自燕京大学的美国同学,他参过军,是一名白人,信奉种族平等。
我们互相学习,交流两国的历史文化”
刘一民讲完《绿皮书》就开始讲《凯旋在子夜》。他并没有直接讲《凯旋在子夜》,而是从越南进入柬埔寨,各国的留学生反应开始讲。
中美之间文化不同,如果单纯讲《凯旋在子夜》的话估计有很多美国人无法理解中国这种英雄主义。
于是从国际主义、和平志愿者角度入手,接着讲海明威,讲海明威的国际主义和英雄主义。
“中美两国文化不同,但对英雄的崇拜是一致的。美国崇尚个人主义、个人英雄主义,中国人则是集体英雄主义。但我认为,美国也存在集体主义,哥伦比亚大学的橄榄球队要胜出,离不开团体的合作,同样,中国也存在个人英雄主义”
橄榄球队的例子,一下子拉近了大家的距离。
刘一民讲完之后,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昨天见过的蒙德和几个美国老兵,也在其中,他们身上穿着二战的军服,身上挂着勋章。
刘一民看到后,邀请蒙德上台讲了几句。
“中国军队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军队,美国从越南退出来了,但他们忘了,他们是如何赢的。中国人跟越南当了数千年的邻居,以前是越南的宗主国,他们比我们更知道如何对付越南人。”
蒙德说完,台下响起稀稀拉拉的笑声,有教授想笑,但是考虑到自己的身份,用手托着下巴,强忍住笑意。
接下来刘一民要回答一些关于文学问题的提问,一名哥大的老师手里面攥着一份报纸说道:“教授.刘,这是一份今天的美国报纸,一名美国作家认为中国文学脱离世界文学已久,已经远远落后世界上百年,你怎么看?”
“我承认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隔绝了数十年,但我不认为,中国文学脱离世界文学已久。中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一份子。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而言就如同中国对于世界,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