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女排的报告文学 (第1/2页)
女排目前的集训中心并不在燕京,从79年之后,集训就到了郴州。
78年,国家体委提出要打好“三大球”的翻身仗,排球被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要到燕京之外寻找专业的场馆,静心训练。
“三大球”的翻身仗,打了几十年,除了排球之外,另外两大球仍然不尽人意。
尤其是足球,提起骂G足,全世界人民都没矛盾。
郴州主动提出建立排球训练基地,说是基地,条件并不好,场馆是竹棚馆,四面漏风。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女排参加了世界杯,连战连胜,夺得了冠军。
郎平见有人指她,立即瞪了回去,看到是张暖忻后,才微笑回应。
旁边有人问,站在张暖忻旁边的男同志是谁,穿的人模狗样,甚是精神和英俊。
“像是在报纸上见过,但记不起来了。”副攻陈亚琼顶着一头烫发,对着旁人说道。
随着国家体委的人到齐,女排“魔鬼教练”袁伟民主持会议,将来的人进行了一一介绍。
“导演张暖忻同志!”
“作家刘一民同志!”
“《光明报》记者.”
几个女排姑娘将目光放在了刘一民身上:“他就是刘一民啊,我看了他的,刚才没认出来!”
“训练那么忙,还!”
“那我也没耽误训练。他前几天在《中青报》上写了一篇夸赞咱们的文章,叫做《风雨彩虹,铿锵玫瑰》,说我们是在大阪绽放的中国玫瑰,瞧瞧,人家比喻的多好!”
台上袁伟民在讲话,女排的姑娘们低声讨论了起来。也有大姐低声“咳嗽”了一声,让他们注意一下。
这届女排最小的两个人是郎平和梁艳,20—21岁,年龄最大的已经在27岁,普遍24岁左右。
“刘一民去过我们成都采风噻!”川妹子梁艳笑着说道。
袁伟民讲完之后,就是体委的领导讲,并且带来了上级发过来的贺信,对女排的胜利表达了高度的赞扬。
实际上上个月18号,女排回京当天,就举行了盛大的接机仪式。
袁伟民指导在台上表示,以后将更加的努力训练,再创新高。
接下来是茶会环节,袁伟民走到刘一民和张暖忻旁边笑着说道:“张导,刘作家,希望你们文艺界以后能对我们女排的工作多多支持啊!”
接着又专门对刘一民说道:“刘一民同志,你发表的文章我看了,我非常喜欢,谢谢你对我们女排的鼓励。”
“袁指导,女排同志们的胜利不简单是体育的胜利,这是民族的胜利。当天我们燕大的学生都在喊‘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并希望你们什么时候到燕大做一场交流活动。”刘一民趁机发出了邀请。
“可惜,只有下次了,我们时间紧,接下来要备战世锦赛!”
刘一民对张暖忻说道:“要是咱们女排姑娘参加了上一届奥运会,估计早就圆了世界冠军的梦想了。”
接下来,几名以前认识的记者也跟刘一民打了一个招呼,采访他了几个问题。
估计明天的报纸上就会刊登出来【刘一民同志认为女排获奖.】
茶话会上,几名女排姑娘跑过来跟刘一民合影,刘一民笑着说道:“我应该先找你们的,可惜怕你们拒绝!”
借用旁边记者的相机,帮他们拍下了几张照片。
“你好,郎平同志!”刘一民笑着伸手说道。
“刘一民同志,你认识我?”
“赛场直播的时候,我可在电视前看,那几个扣球特别的棒!”刘一民笑着说道。
“过奖了,过奖了!”郎平谦虚的说道,终究是小姑娘,眉眼间的得意根本掩饰不住。
“我特别喜欢你写的《庐山恋》。”
郎平的声音压的很低,像是怕被其她人听到。
刘一民挎包里面掏出了一个小横幅,上面写的是“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燕大的学生制作的,刘一民邀请女排的姑娘们在上面签了个名字。
全体队员都没有拒绝,一个个的拿着笔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郎平拿着笔记本邀请刘一民签个字,说家里面的父母都喜欢看他的。
梁艳等人也拿出了笔记本,可惜事先大家并不知道刘一民要来,手里面都没有单行本,要不然可以直接签到书上。
签完之后,刘一民笑着告诉她们自己过几天送给她们一人一部《家园三部曲》的样书,上面写着他的名字,盖着他的章。
“那感情好,刘作家,我们提前在这里谢谢你了!”
“不客气,叫我刘一民就行!”刘一民高兴地说道。
“能不能写上‘风雨彩虹,铿锵玫瑰’这八个字,我喜欢这八个字!”郎平说道。
“好!”
“那给我写上‘女排精神,振兴中华’!”
“我要‘中国玫瑰在大阪绽放’这几个字儿!”
女排的队员们都开始了定制寄语,刘一民乐呵呵的一一记下,等回去之后写完一一的将样书寄给对方。
梁艳对文学比较感兴趣,86年退役后到人大的新闻系就读。
茶会结束之后,刘一民心中一动,找到了袁伟平,提出想以女排为蓝本,写一篇报告文学作品。
袁伟平笑吟吟的望向刘一民,嘴角一勾,露出了一副得逞的样子。
“刘一民同志,你要怎么写?我们看看怎么配合!”袁伟平笑着说道。
“女排的姑娘们在燕京还能待多久?”刘一民问道。
“我们在一月底要到郴州集训,中间的这段时间都在燕京!”
“那我在这段时间里,在不打扰大家训练的情况下,跟你们同吃同住怎么样?”刘一民问道。
袁伟民说道:“好啊!”
徐驰同志教刘一民了不少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终于有了实操的机会。
等所有人都走了,袁伟民将姑娘们召集在了一起,告诉了接下来在燕京的一段日子,刘一民要跟着她们同吃同住,陪着一起训练。
大家都鼓掌欢呼了起来,纷纷打听刘一民要写什么,刘一民说是一篇纪实性的报告文学作品。
翌日,刘一民就到了什刹海体校。女排的队员住在什刹海体校里面,平时也会使用体校的设施训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