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其乐融融端午节 (第2/2页)
刘一民看了一眼朱霖,帮忙把朱父抬到了卧室里面。
等吃完饭,又在客厅里面聊了许久,刘一民才准备离开。
喝了酒,朱母怕刘一民有事,让朱霖骑着自行车送刘一民回学校。
“再见阿姨!”刘一民笑着摆了摆手。
“一民,下次再来!”
朱母把刘一民和朱霖两人送到院子外面,两旁的楼上和院子里的不少人,都好奇地看着这一幕。
等朱霖和刘一民离开,朱母整理了一下衣服,笑脸盈盈的跟旁边的人打着招呼,回到了家里。
“刘老师,家访完了?觉得学生家里面怎么样?”朱霖在后面调皮地问道。
“学生家里面很热情,老师放心了!”
刘一民看了眼朱霖,这姑娘还挺记仇。初到朱霖家的时候,刘一民低声告诉朱霖,介绍他为“刘老师”,搞得像是老师家访一样。
没想到,这么久了,她还没有忘!
“走吧,送老师回学校!”
两个人到胡同角落里拐了一下,就拐回了四合院。路上热的两个人头皮都是疼的,到了院子里面,两个人身上流着大汗。
从冰箱里面拿出冰镇的绿豆汤喝了起来,直到汗水落下,才笑着谈起来这次上门的情况。
“我爸妈现在完全同意了,两个人天天高兴着呢!”
刘一民嘿嘿一笑,抱住了朱霖,隔着裙子,肉体接触的地方,一片片火热。
“一民?你来了?”韦涛看到刘一民,笑着将他迎接了进去。
“韦大哥,你跟嫂子什么时候从浙省回来的?”
“刚回来,这不正在打扫着院子,你就来了!”韦涛指了指正在拿着扫把扫地的老婆。
刘一民跟家里几个人打了招呼之后,将《家园三部曲》的样书递给了韦涛。
韦涛摸了摸封面,又盯着《序》看了好久,红着眼说道:“一民,谢谢你啊!”
“太客气了,我帮你们打扫一下!”
刘一民不管三七二十一,帮韦涛整理着院子。茅盾去世安葬之后,他们回了老家一趟,这样书一直没时间给他们送。
茅盾去世之后,四合院里总觉得少一些什么东西。整理完院子,韦涛把刘一民请进书房,讲着自己整理父亲回忆录的事情。
两人聊了一会儿,又下了会儿棋,才从茅盾家里面出来。
刘一民准备把四合院再修一下,夏天得有个洗澡的地方才行,将书房隔壁的房间改造了一下,将下水的地方通到了外面的下水道。
这几个工人都是李书介绍给他的,还有上次的石匠师傅。
他们听了一下刘一民的想法后表示能办,不过要保证下水通畅,就要挖的宽一点。
刘一民同意了,顺便让他们给以后家里装马桶留足了污水管道的空间。
洗澡的装备很简单,一个大铁桶和一个简易花洒,铁桶有盖子,可以拧紧,里面装上水,白天太阳一晒,晒热之后就能够洗澡,妥妥的八十年代“太阳能”。
这个铁桶也是刘一民专门找人定做的,比平常的大了数倍,花了他十二块钱。拆卸方便,便于清理,要不然即使有严密的盖子,也保不齐里面出什么问题。
水管直接从水龙头通到桶里面,当天洗当天加水晒。
石匠师傅饶有兴趣地看着刘一民这个大桶,笑道自己回家也应该弄个这东西洗澡。
下水的通道挖了两天,才正儿八经地挖好,把通道修复如初,又花了一天的时间。
刘一民结完工资,几人笑着告诉刘一民有活儿尽管找他们,他们现在走街串巷的打零工,一天下来挣的比厂子里面的人还高。
“你们接活经常是在附近吗?”刘一民问道。
“那可不一定,有时候跑的远了去了,海淀那边有人帮忙搬家垒墙啥的,我们都得去!”年轻小伙六子从刘一民手里接过香烟,自豪地说道。
“搬家你们也干啊?”刘一民问道。
“只要能挣钱,啥活都干!我一郊区的表哥到南方当盲流,他说人现在南方都胆子大了去了,楼上都贴着横幅,说一什么‘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瞧人这话说的多好。
我们别看是做零活不体面,时间也就是金钱,您这活儿干完,还有活儿等着我们呢!”
六子用指头弹了弹烟灰,语气里对他乡下的表哥有一种天然的骄傲,毕竟他表哥是农村人,但另一方面对他表哥敢跑到南方,见了自己没见过的世面,则是羡慕。
刘一民跟他们聊了几句,趁机说道自己的屋子里缺点家具,要是搬家遇到有人不要的或者想卖的,可以跟他讲一讲。
几个人问刘一民有什么标准,刘一民没说,只是说看起来老点的。
胡同民间有的是好东西,刘一民也不能当破烂侯去收,他也不懂,只看了一点家具书。只能凭眼缘了,能收到更好,收到假的就当真家具用了。
家具之类的老物件,应该并没有多少人想着造假,假的大多是古玩书画。
几个人听到后点头答应,刘一民也承诺买到合适的,会适当给点中间人费用。
几个开心地应道:“您就是不给钱也没关系,咱燕京儿人就喜欢交朋友,能帮到您和其他人,咱心里面也美滋滋儿着呢!走了您嘞,有消息咱回见!”
送走了他们,刘一民找了个机会,将《红河谷》的剧本给上影厂寄了过去。
上影厂已经磨刀霍霍了,准备跟北影厂来一场竞赛,看两家谁拍的更好。
徐桑楚五月份回到上影厂就开始了导演的选择工作,最后将导演选定为了谢晋,黄祖默为副导演。不过此时谢晋正在拍《天云山传奇》,正到了收尾阶段。
拍完《天云山传奇》,就要马不停蹄地去拍《红河谷》。谢晋正在拍片子,听说厂里面让他拍《红河谷》,整个人异常开心,对旁边的人说自己中意这部很久了,徐厂长还是英明,将剧本交给他拍。
在片场给黄祖默发去电报,告诉黄祖默,先让他进行准备工作,等到自己回到沪市,两人再碰头商量具体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