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押送的是兄弟情义 (第2/2页)
几个小时的精彩演出,老张全程不舍得眨眼,等演出完毕,演员上台谢幕,老张才眨了眨眼,高兴地鼓起了掌。
冲着刘一民说道:“人艺的演员厉害啊,像你里面的人物走了出来,来到燕京看了一出话剧,就不虚此行了!”
刘一民说道:“人艺的演员都非常敬业,他们排练的时候,往往要排练好几个月。那个白连旗,人艺的于是之老师,五十三岁了,为了这个角色,还减了减体重。”
走出话剧院,朱霖又从旁边闪了出来,跟在了两人身后。
刘一民疑惑地问道:“你没回家?”
“刚去排练场感受了一下指挥演员排练的感觉。”朱霖对着自己调侃了起来,一个人对着空荡荡的排练场,开始行使导演的权力。
“你看,你又急,不过进步的心情值得表扬。”
三个人朝着历史博物馆的招待所骑去,老张一边打量着朱霖,一边打探着消息。
朱霖大大方方地一一作答,对文学方面的有些见解,让老张刮目相看。
到了招待所门口,老张叫住了刘一民:“一民,你有没有要稍的东西?”
“不方便吧?你不是还要到省里交差?”刘一民问道。
老张说道:“方便的不得了,咱们县的车就在省里面等我,你就算是大件东西,我也能帮你带回去。回去的火车上也有好几个同志,我们人多力量大。”
刘一民顿时意动:“老张,你们什么时候走?”
“明天中午1点的火车,你要带东西的话,还有半天的时间!”
“行,我明天来找你,你上午在吗?”
老张点了点头,刘一民激动地握住老张的手:“哎呀,老张,你这可是帮了我的大忙了。我大哥估计快结婚了,也想给家里添置点东西,可惜大件东西,我坐火车一个人带不回去。”
“你大哥要结婚了?”
“对,谈了个对象,两人处的挺不错。”刘一民笑道。
“行,明天用我帮忙的话,过来叫我。”
“不用不用,明天我带着东西来!”
刘一民摆了摆手,回去的路上,不自觉地哼起了歌。刘一民寒暑假回家都想带点,可惜只能带点小东西。
这次趁着老张回,刘一民得好好的计划一下。
“刘老师,你大哥要结婚啊?”朱霖心里面盘算了起来。
“是啊,不过日子还没定。两人都在矿务局上班,离得也近。”
送走了朱霖,刘一民直接住在了四合院,没有再回学校。这几天有三花在,院子里的老鼠少了很多,不是被抓了,是被吓跑了。
刘一民不在的时候,朱霖上班会过来喂一下。
刘一民看着三花说道:“你什么时候才能抓老鼠啊!”
三花不屑地看了刘一民一眼,缓缓地闭上了眼睛。
“好好好,还挺会装死!”刘一民气极反笑,不仅是特务猫还是只懒猫。
威胁了一句再不抓老鼠就送走,见没什么用,就躺在床上睡下了。
第二天一大早起来,刘一民打开门就看到朱霖站在门口,兴奋地看着刘一民。
“朱霖同学,怎么来的这么早?”
“走,给大哥买结婚礼物啊!”
刘一民:“.”
刘一民到《人民文艺》借了一辆人力三轮车,朱霖在旁边跟着,刘一民开玩笑道:“拉人力车的后边还跟个保镖。”
朱霖开玩笑道:“我这个保镖绝对不让刘老师挨打。”
到了商场,刘一民走到电视机的柜台,仔细地听售货员介绍着,柜台的电视机旁边立着只能看不能摸的牌子。
似乎,摸一下留下指纹就会坏一样。
“这几台电视机都好,是咱们国家自己产的,两位同志,你们看要哪台。”
“这台牡丹牌彩电吧!”刘一民指着说道。
朱霖说道:“我家的是燕京牌的黑白电视,很耐用,就是有时候要拍一拍后盖,偶尔会有雪花。”
燕京牌电视是津城制造的,这个厂制造了中国第一台电视机,
如今国内的电视机品牌很多,大多都是生产黑白电视,彩电更多还是依赖进口。
牡丹牌彩电是燕京电视机厂和小日子联合研发的,实际上没生产线,更多是组装。
“多少钱?同志?”
“一千三百块钱!”
刘一民走到收银的地方结账并把侨汇券的工业票递了过去,又花了三十多块钱,买了一台收音机。
现在大队也通电了,这些东西都能用。本来还想买一台立式的摇头电风扇,可是想到太大不好拿,于是只能作罢,买了两台小的坐式小风扇和电视天线。。
一下子花了一千五百多,不过刘一民也不心疼,花出去的才叫钱。
贴心地用布将电视机给包好并绑上系紧放在三轮车上,骑着三轮朝着招待所骑去。
朱霖本来想买礼物的,被刘一民给制止了,她现在早就没钱了。
到了招待所,差不多11点,老张还以为刘一民要迟到了,在屋里急的团团转,看到刘一民后才如释重负。
刘一民拉着老张他们几个人吃了顿饭,之后骑着三轮将东西送到了火车站里面。
老张看着东西笑道:“你对你大哥可真够好的,大彩电、大风扇!”
刘一民说道:“老张,我大哥也对我很好,你看我胳膊上的这块手表,我大哥借钱给我买的。以前上学家里穷,全靠大哥,在县高上学,他还时不时走路到学校给我送钱。”
“你们两兄弟都挺好,等你大哥结婚了,我老张也要去讨杯喜酒喝!”几个人一人抬着一件东西,跟刘一民热情告别。
“麻烦大家了!”刘一民不好意思地说道。
“刘一民同志,冲着你中午的红烧肉,我们也得平安押送回去。来的时候押送国宝,回去押送的是兄弟情义。”
老张旁边的人开口说道,他是省博的人,今天吃饭的时候,跟刘一民聊的非常好。
“再见!”
“再见,刘一民同志,在燕京代表我们豫省的文学界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