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人民报》转载表扬 (第1/2页)
宿舍内,刘一民开始构思稿子的内容。除了他之外,其余的三人也在构思。得益于刘一民的启发,他们三个现在如同发疯了一般。
平常极为葛朗台的刘振云,破例地请所有人吃口香糖。于是整个宿舍,就像生产队的牛一般,时不时的要反刍。
“等我稿子发表了,钱全部买成口香糖!”刘振云恨恨地说道。
“不是要请我吃饭吗?”
“吃口香糖也能吃饱!”刘振云似乎已经看到,自己功成名就,口香糖不愁的那一天了。
对于刘振云来说,口香糖不仅仅是糖,还是自己通过努力所追求到的幸福生活象征。
看到他这个样子,刘一民不禁侧目,自己随口一说,不会让刘振云提前发育了吧!刘振云真正意义上叩响作家的大门,就是将他自己退伍参加高考的经历写了出来,写出了一篇名为《塔埔》的,发表在了《人民文学》上。
在这篇里,和参军前没啥两样的主人公回到了四年后没啥变化的农村,一群人为了高考的一个目标,聚集在了一起。大家高考的目的各不相同,但路却相同。
聚集在这里的学生各有各的故事,也各有各的不幸运。很多人中途没能参加高考,对主人公来说,女学生李爱莲的故事更让人心疼,他们在备考的过程中产生了朦朦胧胧的感情,可是李爱莲却因为病重的父亲没能参加高考,最后草草嫁人。
他们这群人只有主人公“刘振云”,幸运地考上了大学跃上了龙门。
爽文男主!
刘振云此时的写作极不顺利,废掉的稿子没能让他心疼,花钱买来的稿纸让他心疼不已,最后到了思索再三才下笔的地步,越是想得多,就越是错的多。
刘振云狂躁地说道:“老子的脑子不值钱,这些纸可是花了我的大价钱!”
狂躁了一阵后看到刘一民也撕掉一张纸揉成纸团扔在地上,心里面平衡了不少。
刘一民在稿纸上构思起来自己的思路,稿子最上面写着——《我们是青年人,我们不是局外人》。
题目想好之后,接下来的行文逻辑整理出来就简单多了。
从这场战争的必要性出发开始讲,第一、Y南侵犯边境,保护领土和人民的需要。第二、改革开放需要稳定的外部环境的需要。
何为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就是统一思想。接下来是身为青年人应该做什么,不同岗位上的青年人,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最大的贡献。
【走远路的人不能被路边的野草绊住脚,野草不清理它就一直在那儿,手里有镰刀,野草才绊不住脚。】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生逢其时,与国成长。新时代的青年,在蓬勃的新时代中,即使是一滴水,也要做最炽热的那一滴!】
刘一民五千字修修改改,最后改了两天终于改完,亲手交给了于佳佳。
于佳佳看完内容之后,将稿子在手上轻轻一甩:“简简单单几句话,力量感便跃然纸上。我回去了,你等着看明天的中青报吧!”
刘一民回到宿舍,其余三人纷纷抬头看他,李学勤问道:“过稿了?”
“过了!”
“你写了多少字?”
“应该超过五千!”
刘振云抬头看着风轻云淡的刘一民,不着痕迹地赶紧用手将自己的稿子给遮挡住,他的嗓子像是被沙尘暴过了一遍,张了张嘴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低头看稿纸上歪歪扭扭的几个字,脸上一片臊红。
只见上面写着:“两年前,我从部队复原,回到了家,爹说,我白混了。”
数了数自己的字数,才写了24个字,一周的时间才憋出来24个。再想到三天的时间已经写完了5000字的刘一民,还是能直接发表见报的稿子。
刘振云感觉脑子有点晕,于是摇摇晃晃地起身,拿着东西沉默地走出宿舍。陈大志看到后,赶忙问他要去干什么。
“我大抵是病了,头有点晕,出去透透气!”刘振云头也不回地说道。
宿舍里陈大志和李学勤对视了一眼,也起身说道:“一民,我们也出去透口气,你就别跟着来了!”
刘一民摆了摆手,看着这三个人,不由得想起刘福庆经常骂他跟大哥刘一国小时候的话。
一天天的,净是球疼蛋痒!
刘振云站在宿舍楼下,看到跟他们出来的李学勤和陈大志,疑惑地问道:“你们怎么也出来了?”
“那倒要问问你为什么出来?”
刘振云干咳了一声,又煞有介事地说道:“可能宿舍不适合我写作!”
“我们两个也是这么想的!”
翌日,刘一民从传达室找到自己的信,回去的路上顺手买了一份今天的中青报。中青报将刘一民的稿子放在了重要的版面“时评”的位置。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生逢其时,与国成长。新时代的青年,在蓬勃的新时代中,即使是一滴水,也要做最炽热的那一滴!】这句话被中青报特意的给标了红。
另外报纸的另一篇新闻也引起了刘一民的注意,报纸上讲滇省的知青在闹回城。刘一民感叹了一句,大规模的知青回城即将开始。
刘一民最近每次去传达室,总能收到一摞摞的来信,各种信件都有。一些读者不往报社寄,直接寄到刘一民手上。
因为经常去传达室取信,传达室跟刘一民熟了之后,每次都将刘一民的信专门放一摞,到了直接取就行。
回到宿舍,一摞摞的信被刘一民给拆开,竟然还从信里面刮出了彩票,有读者寄了五块钱给他。
刘一民的目光立即被这名读者的稿子给吸引了,他讲的是马上就要高考了,越来越紧张,生怕自己考不上,所以希望刘一民鼓励鼓励他。
生怕刘一民不回复,特地偷偷在信里面夹了五块钱,美名其曰:“给的邮费。”
别的不回,这封信金主爸爸的信不能不回。
刘一民勉励了几句,写了写自己考试的心得。这些都是后世高考的时候,老师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