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花瓣中的五角星 (第2/2页)
他将台灯的灯臂拉到最低,让光线以一个极小的角度,近乎平行地扫过扉页的纸张表面。
在这种被称为“掠射光”的照射下,纸张上任何极其微小的凹凸、划痕或纤维差异,都会因为产生阴影而被放大到肉眼可见的程度。
这是所有文件检验专家用来寻找伪造痕迹或被擦除字迹的经典方法。
林予安的目光如同最精密的显微镜,一寸一寸地扫过那张泛黄的扉页。
大部分区域都平整而自然,但当光线扫过那个用黑色钢笔水绘制的花朵图案下方时——林予安的呼吸,瞬间停滞了!
他看到了!
在那个区域,出现了一些极其微弱的、不规则的阴影起伏!
那是一些比发丝还要纤细的凹痕,在掠射光的照射下,如同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呈现出了明暗的对比!
这些凹痕,绝对不是纸张本身的瑕疵。它们的走向、转折和排列,带有明显的人工书写规律!
林予安的心脏猛地一跳!他瞬间明白这是什么了——这是典型的“压痕字迹”!
有人曾经将这本书的扉页,当作垫板,在上面的一张纸上书写过一些东西!
写完后那张纸可能已经被销毁,但书写的压力,却像幽灵一样,永远地留在了这张纸上!
如果是在正常的顶光下,这些痕迹会完全消失在纸张本身的纹理中,根本无法被发现!
一股电流般的兴奋感击中了他!立刻拿出相机,打开“微距拍摄”模式,将手机的手电筒功能调到最亮,从侧面的角度进行补光。
在相机数倍放大的高清画面下,通过不断调整光照的角度和对比度,那些幽灵字迹,终于显露出了它们模糊但可辨的轮廓!
那不是克罗地亚语,也不是俄语。林予安屏住呼吸,凭借着自己对多种语言字母形态的了解,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辨认着。
“Vergissmeinnicht.”
他将这串字母,完整地输入了手机的谷歌翻译中。
当翻译结果出现的那一刻,他愣住了。
语言:德语。
释义:勿忘我。
“Vergissmeinnicht……勿忘我……”
一种前所未有的巨大混乱感,如同浓雾般笼罩了他的大脑!
为什么是德语?
为什么是勿忘我?
他决定先做最基础的排除法,打开谷歌图片搜索,输入了关键词:“勿忘我花”。
屏幕上立刻出现了无数张图片,那是一种通常为蓝色或粉色的小巧花朵,由五片圆形的花瓣组成,看起来可爱而脆弱。
林予安仔细地将这些照片,与诗集扉页上那朵手绘的,有着六片修长花瓣的“百合状”花朵进行对比。
虽然神韵上都带着一丝忧郁,但形态上完全不同。扉页上的花,绝对不是植物学意义上的“勿忘我花”!
这个新的发现,非但没有让林予安感到豁然开朗,反而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复杂迷宫的大门!
他感觉自己仿佛被扔进了一个由无数个混乱线索构成的搅拌机里,引以为傲的大脑,第一次感觉到了“过载”的迹象。
站起身,烦躁地在房间里来回踱步,试图将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碎片,拼凑成一幅完整的图像。
苏联KGB、核弹。1973年的雨燕计划、克罗地亚诗人米罗斯拉夫·克尔勒扎、神秘的钢笔手绘花、德语的勿忘我.
这些词汇如同无数只狂乱的蝙蝠,在他的脑海中疯狂地冲撞,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
一个KGB的特工,为什么要在一本克罗地亚诗集上,留下一句德语的“勿忘我”,难道是双面间谍?
这简直就像一个疯子设下的谜题!
每一个线索都指向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彼此之间充满了巨大的矛盾和鸿沟。
“这根本就是一团乱麻……”他低声咒骂了一句,感到一阵深深的疲惫和挫败。
他甚至产生了一个荒谬的念头:这会不会根本就是一个恶作剧?是那个KGB特工故意设下的一个永远无法被解开的玩笑?
不。
林予安很快就否定了这个想法,KGB从不开玩笑。每一个看似无意的细节,都必然指向一个逻辑终点。
混乱,只是因为他还没有找到那根能将所有珍珠都串起来的“线”。
他强迫自己重新坐回书桌前,深呼吸,将所有纷乱的思绪都清空。越是混乱就越要回归到最基础的原点。
他将那几个核心关键词,写在了一张酒店的便签纸上:
南斯拉夫
德国
勿忘我
波斯尼亚百合
“忘记KGB,忘记核弹,忘记诗集……”他对自己说,“先弄清楚这几个词之间,到底发生过什么。”
他将所有的注意力,都聚焦在了那个最关键的时间节点上——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期间,南斯拉夫被轴心国(主要是纳粹德国和意大利)占领和肢解,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游击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战争!
克尔勒扎本人,也曾因其左翼思想,多次遭到纳粹的迫害。
“Vergissmeinnicht”…“勿忘我”…
这个词,会不会不是指那种叫勿忘我的花?是一种隐喻?一种与二战德国、与南斯拉夫抵抗运动相关的、不为人知的代号或符号?
林予安的思路,彻底跳出了植物学的范畴,进入了更晦涩的军事历史领域。
他打开谷歌,输入了更具指向性的搜索词:“南斯拉夫百合花象征军事”
在翻阅了大量关于中世纪纹章和现代国徽的无用信息后,一条来自某个军事历史爱好者论坛的帖子,突然吸引了他的注意。
帖子的标题是:“寻求高清图: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风暴’旅的旗帜”。
“风暴旅……”林予an的眼睛亮了!他立刻点开了这个帖子。
帖子里,一位网友回复并上传了一张翻拍自萨拉热窝军事博物馆,色彩饱满的高清彩色照片。
照片上,是一面被精心保存在玻璃展柜中、边缘已经有些破损但依旧鲜红的部队旗帜。
旗帜由厚重的天鹅绒制成,上面布满了战争留下的、无法抹去的陈旧痕迹。
而在旗帜的正中央,一个用粗大的金色丝线、以一种极其精湛的刺绣工艺绣成的图案,瞬间抓住了林予安的全部心神!
那是一朵盛开的波斯尼亚百合!
它不再是扉页上那几笔简单的线条,旗帜上的这朵百合,花瓣形态舒展而充满力量,边缘绣着金色的流苏。
花蕊的部分,则是一颗由五条金色光芒组成的、饱满而锐利的五角星!
整个图案,充满了斯拉夫式的英雄主义美感和浓厚的社会主义气息,尽管刺绣的工艺更加精致和复杂。
但它构图的轮廓和优雅中带着一丝攻击性的“神韵”,都与诗集扉页上那朵寥寥数笔的简笔画,几乎完全一致!
林予安在这一刻,终于将那个抽象的花朵符号,与一个有具体番号的部队,画上了等号!
然而,就在彻底看清这面旗帜、这朵花的瞬间。
林予安的大脑,嗡的一声,一股无法言喻的熟悉感,如同决堤的洪水,瞬间淹没了他!
这是一种非常奇特的感觉,就像现实生活中,一个你无比熟悉的名字或单词,已经到了嘴边,甚至能感觉到它模糊的音节和形状,但就是无论如何也说不出来、想不起来。
他敢肯定,自己绝对见过这朵花!一定在其他地方见过这朵花!这绝对不是他第一次见到它!
林予安强行压下心中那股诡异的悸动,他知道现在不是深究自己记忆的时候。
他立刻以这个重大的发现“风暴旅”为核心,开始进行下一步的、决定性的信息挖掘。
他将风暴旅,与之前发现的另一个关键线索——德语“Vergissmeinnicht”,进行了最后的交叉搜索。
这一次,谷歌在搜索结果的第三页,出现了一个链接,指向了一个英国二战老兵协会的在线口述历史档案馆。
链接的标题是:《雪山与密电:前MI6联络官诺曼·戴维斯上尉回忆录节选》。
林予安的心跳开始加速,他点开链接,快速地浏览着那位老联络官对在波斯尼亚山区艰苦岁月的絮叨回忆。
当文章进行到关于“跳马行动”的部分时,他精准地捕捉到了那段决定性的文字:
“与风暴旅的接头总是令人神经紧张,德军的渗透无处不在,我们不得不使用一套很特别的双重口令。
我需要用德语问:‘Vergissmeinnicht?’(勿忘我?),而他们的人,必须回答一句特定的克尔勒扎诗句。
与此同时,作为视觉确认,他们会在任何临时物品上……画上他们部队的徽章,那朵美丽的金色百合花……”
——Vergissmeinnicht!
——波斯尼亚百合!
——克尔勒扎诗句!
所有的碎片,在这一刻,终于在扎实的、层层递进的证据链下,拼凑成了一幅完整的、跨越了数十年历史风云的宏伟画卷!
林予安看着手中诗集扉页上的那个图案,他知道,自己终于找到了真相。
那个KGB特工,不仅仅是一个苏联间谍,他/她很可能……就是当年那支在战火中幸存的、南斯拉夫游击队风暴旅的精英成员!
那朵花,是番号!
那句德语,是口令!
而这本克尔勒扎的诗集,就是那个需要被回答的“特定诗句”的答案所在!
但是另一个疑问涌上林予安的心头:为什么一个1944年的接头信物,会和一份1973年的KGB文件产生联系?
但此刻,解开谜题的巨大兴奋感暂时冲淡了他的疑惑。
自己离最终的秘密,只剩下最后的一步之遥……
现在他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记忆宫殿中,找到这个他曾经见过的图案!
————
(那个图案,猜猜在哪见过呢?感觉应该能猜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