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路在何方 (第2/2页)
三个孩子都成长起来,父母早早归天。王忠一人干活,养活三个孩子,房屋破旧不堪,上天漏雨,就用桶和盆子接着。为了生存,旧账未还,又添新账,他顾不了房屋维修。渐渐地,他家就成了民政救济的主要对象,全村两户特困户,他家是其中之一。一年一床被子,一人一套过冬衣服,还有百把斤粮食,还加点肉食补助,过年绰绰有余。
孩子学费缴不起,只好跟班主任老师说先欠着,指望减免指标,象岁末等政府救济通知一样。
大儿子王聪还算争气,考试获得第一名。有人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天,王忠带孩子到完小开颁奖大会,喜形于的父子拿着奖状和一本书等奖品,难免有些失望,他说怎么不发点奖金呢?这奖状只是好看,也不能当饭吃。
父子俩奔出校门,穿过用青石板铺的窄小老街。王忠想快点回家,而王聪看见香气扑鼻的烙饼,仿佛脚板钉了钉子,眼睛盯着饼子,象牵着线子,一直走不动。老板说:“小朋友,来一个,一毛钱。”王忠说:“好贵,算了,聪儿走,我们下次来买。”边说边拉起王聪往回走。吃不起烙饼的滋味,让王聪铭心刻骨。
邻里有家沿海亲戚结婚多年无孩子,听说王聪读书成绩好,便想收养他。王忠有些舍不得,但又没有抚养成才的能力,便提出条件,要对方出1000元的抚养费,过厌了穷苦日子的王聪虽愿意到好地方去,但离开时,一步一回头,步步泪流流。
二十多年过去,王聪在厦门一所名牌大学毕业,还攻读硕士学位后,找到了一份人人羡慕的科研工作,并存入了一笔六位数的巨款。在今年的年休假中,王聪想起了老家,更想念父母家人,想念故乡的一草一木,于是跟养父撒谎说十几年的寒窗苦读,累了,想出去转一转,便暗地里踏上了寻亲之旅。
他恍惚记得老家有个革命家王将军,便在电脑上一搜索,了解了许许多多有关家乡的事。
王聪下了火车,迫不及待地直奔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县城大码头。原来离开老家时,弯曲窄小的碎石路面行驶,颠簸了两个小时,这次坐快艇回镇,浪遏飞舟,归心似箭。在县城通往家乡的河面,看见正建一座投资近亿元横跨江湖的钢筋大桥,明年可以坐小车过桥走公路直奔家乡,他异常兴奋。
几分钟后,他还看见岸边树立了一块大型宣传牌,上面写着:将军故里欢迎你。他想,一定是指那位在家乡创建红军的王将军。他坚信自己没有走错路。
15分钟后到了大码头,他疾步登上“母子”雕像前居高观望,山环环绕,如诗如画。半岛座落在青山绿水间,幢幢新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新修的滨河路,俨然沿海的居民小区。这里比那时的县城还要美丽。眼前的一切,怎么就没有一点记忆碎片呢?难道弄错了?他回到码头,询问小饭店的老板:“这里是清流镇吗?”
老板说:“怎么,你是第一次来吗?”王聪说:“不,我是清流人,离开二十多年。”老板说:“怪不得,你只记得老场镇,因为修水电站,老街被淹没,搬迁到这里好多年,比老街扩大了十多倍。”
王聪问:“街道还有卖烙饼的吗?”老板说:“现在谁还吃烙饼哟?清流镇现在是旅游大镇,是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好去处,变化大得很哟。”
码头停靠着十几辆载客的崭新摩托车。有一个年青人走到王聪面前问:“老弟,你走哪里?”
王聪说:“我不知道?”年青人说:“你不会是说笑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