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决心 (第1/2页)
万安镇大营村村北,尘土飞扬的工地上,一座将近五百平米的员工食堂已然拔地而起。
红砖墙体砌得整整齐齐,屋顶也铺得严丝合缝,远远望去格外显眼。
除了刘金亮带领的施工队工人,每天还有几十名本村或邻村的种植户自发赶来帮忙,有的搬砖,有的和泥,有的砌墙。
人手充足,施工进度自然快,短短一个多月,食堂的主体就已完工。
李哲没让大家白出力,每天管两顿饭不说,顿顿管饱,每天都有肉,种植户们比在家吃的都好,个个干劲十足。
这食堂规划得清晰,主要分三个区域:核心是两百多平米的员工就餐区,能同时容纳上百人吃饭;
西侧是后厨区域,灶台、案板、储粮间一应俱全;
东侧则是辅助功能区,包含储存室、小食堂、杂物间和休息间,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
李哲站在食堂门口,看着这栋自己一手促成的建筑,心里涌起一阵自豪感。
一旁的刘金亮凑了过来,搓着布满老茧的双手:“李老板,食堂的墙体和屋顶都完工了,接下来就是铺地面、抹墙灰、装门窗这些细活,您看啥时候动工?”
“后续的活不急,咱们慢慢来。”李哲笑着摆手。
刘金亮愣了一下,之前李哲对工期盯得紧,老李更是每天都要问进度,怎么突然松口了?
他刚想追问,就听李哲解释:“咱农村人办事,讲究个实用。这食堂只要能遮风挡雨,不耽误吃饭、开会,就够用了。
铺地面、抹墙灰这些,早几天晚几天不碍事。”
“嘿!李老板,要不说您能做大买卖,就凭这务实劲儿,旁人就比不了!”刘金亮连忙竖起大拇指,这话虽说带着点奉承,却也是心里话,这年头但凡是能做点主的人都讲究排场,像李哲这样接地气的,还真少见。
李哲笑了笑没接话,转身走进工地。
接下来的一天,他没去罐头厂,也没回京城,全程待在工地上,一会儿帮着搬砖,一会儿和工人唠家常,聊聊种大棚的事情。
中午和大家一起蹲在食堂门口吃炖菜,两大锅炖菜冒着热气,猪肉、豆腐、粉条、冬瓜炖得软烂入味,就着白面馒头,吃得众人满头大汗,嘴角冒油。
饭后,种植户们回家了,工人们躺在树荫下休息,李哲把四季青公司的核心员工都叫到了小食堂。
小食堂虽没完工,却已摆上了几张简陋的木桌木椅,朱益民、赵铁柱、林小虎、虎妞、李志强、葛青山等人陆续进来,脸上都带着喜色。
这还是他们第一次在自家公司的新食堂开会,还带着几分新鲜劲。
“今天叫大家来,说几件事。”李哲坐在最前面的木桌旁,目光扫过众人,开口说道:“虽说这月没种大棚菜,但大家伙也没闲着,顶着大太阳东奔西跑,辛苦各位了。
不过咱们的辛苦也没白费,这新食堂虽说没彻底完工,却也能用了,咱们接下来的工作,也能顺着往下推进了。”
他顿了顿,声音提高了些:“八月一日,咱们要办第一期种植技术培训班,培训对象是跟咱们签了合作协议的大棚种植户。
关于这事,大家有啥想法,都可以说说。”
话音刚落,林小虎就举了手:“李哥,负责培训的老师定了吗?”
“暂时还没确定,回头我会和陈老师、朱哥商量。”李哲答道,“要是大家伙儿想当这个培训老师,也可以踊跃报名。”
这话一出,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忍不住笑了起来。
赵铁柱挠了挠头,有些不确定地问:“哥,俺们这水平,真能当老师?别到时候讲不明白,让种植户笑话。”
“有啥不行的?”李哲语气肯定,“大家都有蔬菜大棚种植的实际经验,回头让陈老师和朱哥整理一份培训资料,你们照着资料教就行。”
林小虎立刻接话:“李哥,我推荐青禾!她不光有种植经验,还是京城农业大学的大学生,学问高,肯定能讲好!”
周青禾也不犯怵,微微扬起下巴:“行,我第一个报名。”
“好,青禾算一个。”李哲点头认可,“其他人要是想试试,也可以报名。另外,就算不报名当老师,我也建议大家来听课。
以后,种植户在大棚种植中遇到问题,你们作为四季青公司的技术员,得上门指导。所以这段时间,你们要比种植户更用心学习,尽快提升自己的种植技术和沟通能力。
这话一出,众人顿时热闹起来。
朱益民放下手里的搪瓷缸子,慢悠悠地说:“李老弟说得对,咱以前只管自己种,现在要教别人,确实得学沟通。
我觉得可以先模拟几次,咱们互相当‘种植户’提问,练熟了再给真种植户讲。”
虎妞也凑趣,说道:“我没啥文化,讲肯定讲不过青禾,但我能帮着演示!比如咋搭棚膜、咋给菜浇水,我做给种植户看,他们一看就懂。”
葛青山挠挠头:“我也觉得得多练。昨儿个,有个种植户问我番茄裂果咋办,我明明知道是浇水太急了,却没说清楚,人家还是没明白。
这次正好借培训的机会,好好学学咋把话说明白。”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
李哲看着眼前的场景,双手虚压,等大家安静下来,继续说道:“除了培训的事,大家伙手头上的活也不能停。
这段时间对咱们很关键,后半年大棚能不能扩大规模,就看这个夏天能不能把基础打牢。大家有没有信心做好?”
“有!”众人齐声回应,声音洪亮,充满了干劲……
午后的大营村代销店,凉棚下坐着一群老娘们,手里要么攥着针线,要么嗑着瓜子。
往日里,总会有几个闲汉在旁边摆张桌子打牌,可自从李家在村北动工建食堂、挖大棚地基,那些闲汉天天往村北跑,光盯着挖掘机挖地就能看大半天,凉棚下倒清净了不少。
快嘴媳妇嗑着瓜子,小眼睛扫来扫去像是在搜寻着什么,可这午后日头毒,路上连条狗都见不着,也就她们几个闲不住的,凑在一起扯家常、说闲话。
她的目光最终落在王大脚身上,笑着问:“大脚,听说前些日子你带人去李家闹事了?”
“哎哟娘嘞,这可冤枉死俺了!”王大脚赶紧摆手,“俺这么老实的人,咋会干那事?”
“那你带着一群人去李家干啥?”快嘴媳妇追问,眼里满是好奇。
“不是俺带的头,是他们自己跟着去的!”王大脚掰着手指头解释,“我跟你算算,建个大棚要贷六千块,真要是遇上天灾暴雨,俺们不光赚不着钱,连本钱都得赔进去。
俺就是想让四季青公司给个保障,真遭灾了能给点补偿,这不算过分吧?”
“老蔫家的,这话俺就不认同了。”代销店老板娘张玉珍从屋里走出来,手里拿着块抹布,“人家四季青公司自己也种大棚,前阵子大雨,所有大棚地基都淹了,他们损失才最大,找谁要补偿去?”
赵兵媳妇也帮腔:“俺男人听李老板说,只要咱种植户团结起来,把大棚产业做好,以后政府说不定会给补贴,没准就有灾后补偿。
还有那个‘菜篮子工程’,听说就是帮老百姓种菜的,以后日子指定越来越好。”
王大脚还想辩解,话没说完,一辆绿色解放卡车“轰隆隆”开过来,打破了村里的平静。
几个老娘们都停了话头,齐刷刷往卡车方向望。
“这是李家运菜的车吧?有些日子没见了。”胖婶眯着眼睛瞅。
“不是不是。”赵兵媳妇摇摇头,“李家运菜的车俺认识,车牌号不一样,这个不是。”
说话间,卡车停在了代销店不远处,副驾驶的车门打开,一个穿着蓝色工装的男人跳了下来。
他约莫三十多岁,中等个头,脸上沾着点油污,工装袖口卷到肘弯,露出小臂上的几道浅疤,手里攥着一盒烟,见到凉棚下的娘们,又把烟塞回兜里,笑着走过来:“几位老乡,这是大营村不?”
张玉珍笑着问:“师傅,您怎么称呼?”
“我姓林。”工人答道。
“林师傅,您是京城来的吧?”张玉珍率先开口。
林师傅愣了愣,好奇道:“老乡,您咋知道?”
“俺听口音听出来的,”张玉珍笑了,“俺家姑爷也是京城人,就住在船板胡同。”
“巧了!我家离那也不远!”林师傅也笑了,又问,“跟您打听下,您知道大营村的李哲不?”
“你找的是种蔬菜大棚的那个李哲?”快嘴媳妇抢着答,生怕慢了一步。
林师傅挠挠头:“这我不清楚,我就知道名字。”
“那你找他干啥?”快嘴媳妇追问,眼睛都亮了。
“李哲同志在百货大楼买了电器,我们是来送货安装的。”林师傅答道。
这话一出,几个老娘们都凑了过来,踮着脚往卡车后车厢瞅。王大脚忍不住问:“师傅,他家买啥电器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