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 八旗对宝亲王感恩戴德 (第1/2页)
老十三听后眉头一拧,语气冷厉:“你听谁说的?”
弘历自然不好说他一直在调查允祉长子弘晟,而在弘晟身边安插有眼线,从而知道,老三有让弘晟借着雍正不满老八,置老八于死地,而激起宗室内部更大矛盾的想法。
所以,弘历只回答说:“侄儿的人从坊间听说的,因有人议论满都护被弹劾是三伯的人从中指使,也就有人这么提了一嘴。”
老十三道:“如果老三真这么做,他就是蠢到家了,因为你汗阿玛不会上他的当的!”
弘历听后点头。
现在,随着新政推进,难免有更多的人,会因为自身利益受损更严重而对此做出更多的应变。
宗室中的人也不能例外。
因为,雍正这种改革的根本矛盾会随着新政推进愈演愈烈。
毕竟,他的改革是调整利益分配。
天下民脂民膏,真要以税赋的方式,更多的变成国帑,那从皇亲国戚到权宦士绅,就都会少分得许多民脂民膏。
毕竟,从皇亲国戚到权宦士绅,这些人都不是生产者,只能吸食民脂民膏,而他们群体在壮大,对民脂民膏的需求也在急剧增加。
而且,不是谁都能因此忍受利益上的损失,主动缩减开支,克制欲望。
即便很多人只是会发一句牢骚,但千万人发的牢骚汇聚起来,也会变成滔天巨浪,让人不安。
何况,眼下执掌最高权柄的雍正又是一高度敏感的人。
任何风吹草动,在其眼里,很可能都会被放大。
当然,雍正如果没有这份敏感,也不会在大清看上去没有那么糟糕的时候,要去坚决进行改革,明显就是他对潜藏隐患的感知,比他人更加强烈!
弘历理解雍正的不安,也理解许多人的蠢蠢欲动之心。
而他需要在这种情况下,随时做最正确的事,以待将来他成为皇帝后,好从雍正这里得到一笔最丰厚的遗产。
“我听说,你现在让你佐领下的许多旗人有了差事?”
老十三这时也没再提老三。
因为,老三才是他最不想提起的一个人。
所以,他也在这时问起弘历别的事来。
弘历把手迭放在腹前说:“侄儿也是想做点能稳定八旗人心的分内之事,所以就设了个化肥厂,让他们可以生产化肥,无论如何,他们只是不能经商,没说不能做工。”
“你能注意到底层的旗民就是一件很难得的事,而且能把他们组织起来为你做事,也是最有意义的,而不只是单纯的收买人心。”
老十三笑着说道。
弘历点首。
他明白老十三的意思,像老八一样,只是收买人心,除了让人感恩戴德或者在必要时候背刺自己把自己卖个好价钱外,就没有任何意义。
而真正重要的是,得能组织起这些人做大事。
弘历现在也的确不是简单的扶危济困,而是真的调动起自己掌控的人力,做些促进农业生产的事。
待到雍正四年的六月,热河屯垦地的冬小麦的确实现了增产。
许多旗人因此节余了不少粮食。
弘历自己佐领下的旗人,还主动拿出部分冬小麦,交给了各自的佐领,以作为献给弘历的孝敬粮。
按照八旗内部的陋规,旗人需要在逢年过节的时候,给旗主或领主敬献礼物。
而领差有饷银可拿的旗人还得把自己饷银中的一部分拿出来献给旗主或领主,作为敬银,而不用等旗主或领主主动来克扣。
有田的旗人也会进献自家地租收入给旗主,作为敬粮。
毕竟,旗主或领主与旗人之间有主仆关系。
但如此也就相当于,旗人虽然不交税,但他们其实只是不给朝廷交税,而是给各自的主子交了税,让各旗主和领主多了项财政收入。
现在,弘历自己佐领下的旗人,在通过屯垦获得粮食增收后,而主动给弘历献粮,自然是表达他们对弘历这位宝亲王的一番感恩之意。
在他们看来,这是宝亲王弘历带给他们的财富增长。
弘历今夏也就收到了许多新麦,而让人做成了面条。
他还给雍正进献了一份,且说:“这是儿臣属下佐领屯垦所得的新面,也算是新政的成果,阿玛可以让御茶膳房用此做些面条尝尝。”
雍正对此也非常有兴趣,便忙下旨让御厨用这新面做了一大碗打卤面来,而要让弘历和福惠与他一起共享。
没多久,雍正就先给小福惠盛了一碗,而对小福惠说:“尝尝,这可是旗人自己种的。”
弘历见此笑了笑,也在雍正给自己盛了后,跟着盛了一碗。
雍正这里已经先吃了起来,而不禁频频颔首:“很有劲道,不比护国寺那家山西面馆的面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