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小说 >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 第四百六十三章:一定要阻止他去燕藩!

第四百六十三章:一定要阻止他去燕藩!

第四百六十三章:一定要阻止他去燕藩! (第1/2页)

就当朱棣在皇宫内介绍蒸汽机时。
  
  游轮动力舱内。
  
  黄子澄、齐泰等人被如同捆猪一样捆着。
  
  两头休息的大黄牛,伸出大舌头,用长满倒刺的舌头,舔着二人的脸。
  
  呜呜呜……
  
  黄子澄愤怒挣扎,可嘴被堵着。
  
  吱呀!
  
  舱门打开。
  
  一队海军将士走了进来,为首的队官冷笑道:“很热吧,走吧,给你们洗洗凉水澡。”
  
  很快,黄子澄等人被带到甲板。
  
  解开绳子。
  
  队官冷笑道:“记住,以后别招惹我们王爷!”
  
  话中,猛地一挥手。
  
  啊!
  
  黄子澄等人惊呼声响起。
  
  噗通!
  
  落水的声音响起。
  
  ……
  
  朱棣回朝,给百官带来的震惊很大。
  
  当然,打击更大。
  
  诸如,‘任期长此以往发展下去,可如何是好!’
  
  ‘大明身为天朝上国,为何上天却眷顾燕藩’之类的言论,从一张张凝重的面孔传出。
  
  朱棣从朱樉等人口中,听闻这些言论后,笑着说了句,‘一群敬鬼神而远之的读书人,现在都开始求诸于苍天了。’
  
  引得朱樉、朱棡等兄弟,哈哈大笑。
  
  任谁都知道。
  
  百官之所以有如此作态。
  
  主要因为朱棣从燕藩带回来的各种新技术,让这些人感受到沉重压力与恐惧。
  
  笑过后。
  
  朱樉等人又默默叹了口气。
  
  这就是大明的现状。
  
  这群陈腐的保守派,哪怕感受到了压力,他们没有去想如何变革,迎头赶上。
  
  反而转而开始迷信鬼神。
  
  求诸鬼神。
  
  似乎要在这条错误的道路上,狂奔不止。
  
  为何,明明有一条正确的路,可以去模仿,跟随,可绝大多数人,按理说,都是这个时代,能力最出众的佼佼者。
  
  却非要在一条错误的路上狂奔不止呢?
  
  当时,老十三就在兄弟们喝酒闲聊中,问及朱棣这个问题。
  
  大家都感觉,这不只是数千年积累形成的沉重历史包袱造成的。
  
  朱棣当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只是摇了摇头,表示还要看看大明的现实情况,或许才能准确回答这个问题。
  
  在朱元璋强势决定下。
  
  朱棣一家五口,在皇宫小住两日。
  
  期间,回徐府看了看。
  
  把带回来的新鲜玩意儿,分送给众人。
  
  两天后上午。
  
  朱棣应朱元璋要求,来到大本堂。
  
  给弟弟妹妹,以及在读的侄子侄女们上一节课。
  
  朱元璋没给朱棣的上课内容,划定范围,只一个要求:想讲什么就讲什么,什么都可以说!
  
  如此,朱棣就没有心理包袱了。
  
  早上,在皇宫一个僻静小院睡醒,短暂收拾一下,什么也没准备,提着两条胳膊就往大本堂方向走去。
  
  等他来到大本堂宫院门口时,却被吓了一跳。
  
  宋濂、赵翥为首的先生,带着一群孩子。
  
  就连二哥他们这些成年的皇子也都来了。
  
  还一个个带着自家儿子。
  
  朱棣忙快走几步,来到宋濂面前,恭敬作揖,“学生朱棣,拜见先生。”
  
  这位老先生,算是他前面十数年的授业‘恩师’了。
  
  此老比父皇、刘伯温他们的年纪都大。
  
  虽然一样垂垂老矣。
  
  许是只教书育人,很少参与政事,而历史上的废除相制事件也没有发生。
  
  瞧着,身子骨勉强还算硬朗。
  
  宋濂先眯着眼,打量一下朱棣的穿着发饰,然后扶住朱棣,“王爷折煞下官了。”
  
  朱棣顺势站直。
  
  握住宋濂的手,含笑拍了拍,“先生为我们朱家两代人的教育,尽心竭力,先生受得起。”
  
  ……
  
  赵翥在旁边看着朱棣的行为举止。
  
  身为一个上位者,朱棣这般举止,确实令人新奇。
  
  陛下也感激宋老。
  
  但陛下绝不会如燕王这般,亲近臣下。
  
  帝王始终要与臣子保持一定距离,以小神秘的方式,保持权威。
  
  看来真如方希直所说。
  
  燕藩的政体,绝不是单纯的威权性政体。
  
  “赵大人……”
  
  赵翥被喊声惊扰思绪,见朱棣看来,忙作揖,“拜见王爷。”
  
  朱棣扶起赵翥,“咱们就不要在这里寒暄了,我实在没想到,宋先生、赵大人……你们这么多人也来听我说些狂妄之言。”
  
  赵翥如今已经不是礼部尚书了。
  
  主动向父皇请辞,跑到大本堂,像宋濂一样,专职教书。
  
  当时父皇正在筹备增相,设置内阁时期。
  
  可以说,赵翥是放弃了成为阁老的机会,跑来教书。
  
  至于原因他也知道一些。
  
  保守派逼赵翥加入他们。
  
  方孝孺为首革新派试图用新思想武装这位赵尚书,让其变成一位革新派。
  
  然后,这位赵大人连做阁老的机会都不要了。
  
  向父皇请辞。
  
  赵翥虽然是太子系,但是个正直的人。
  
  估摸着,赵翥之所以连阁老都不做,请辞跑到大本堂教书,不是担心得罪同僚。
  
  更多,是这个人认为,自己无法对保守和革新,对未来的好坏,做出预判。
  
  既然不懂,就不掺和。
  
  这种态度,朱棣还是挺敬佩的。
  
  朱棣和宋濂为首的大本堂先生简单寒暄几句,率众往大本堂内走去。
  
  小声询问走在身边的朱樉,“怎么这么多人?我什么准备也没有?”
  
  朱樉不由笑了,拍拍朱棣肩膀,“大家都想听听你的一些想法,也有很多问题,想问一问伱……”
  
  这还是在大本堂讲课。
  
  若是选在国子监。
  
  他可以肯定,必然人山人海!
  
  即便是保守敌视老四的人,也肯定会去听听。
  
  做到知己知彼。
  
  朱棣无奈摇了摇头,走入大本堂。
  
  也幸亏,父皇对于他们的教育问题,舍得下血本。
  
  大本堂足够宽大。
  
  虽然人多,倒也全都能坐下。
  
  朱棣看着朱樉为首,皇族众人在前面落座,宋濂等先生要去后面,立即开口:“今天,让先生们坐在前面行吗?”
  
  皇子们微微愣怔。
  
  宋濂等人也微微愣怔。
  
  朱棡看了眼朱棣,虽然不知朱棣葫芦里卖什么药,却也率先拍了拍朱樉肩膀。
  
  兄弟二人,亲自把手足无措,甚至有些惶恐不安的宋濂扶着在最前排座位上坐下。
  
  赵翥等人犹豫一下,也满心忐忑,跟着来到前面坐下。
  
  说实话,这与礼不合!
  
  他们只是臣。
  
  而秦王、晋王他们都是龙子龙孙!
  
  他们怎么能坐在龙子龙孙前面呢。
  
  “四哥为什么这么安排呢?”
  
  “大哥,四叔这么安排肯定有用意吧,大哥知道四叔的用意吗?”
  
  ……
  
  一群年幼的皇子皇孙小声议论。
  
  朱允炆坐好后,悄悄紧盯朱棣。
  
  四叔此举,是要对外释放一个态度,邀买笼络中原的读书人吗?
  
  这不就是书中所说,枭雄做作表现出的礼贤下士吗?
  
  他对中原读书人礼贤下士,想干什么!
  
  图谋父亲的储君之位。
  
  ……
  
  朱棣可不管众人怎么想。
  
  等众人坐好后,转身,拿起一根粉笔,看着上面特殊的标记,不由笑了笑。
  
  这根粉笔是东番工厂制作的。
  
  没想到,粉笔这种小玩意儿,都卖回大明了。
  
  朱棣手持粉笔,刷刷在黑板上写下:尊重二字。
  
  转身,将粉笔放下,目光环视众人,笑道:“我没有准备,之所以先从尊重开始讲,是因为,刚才我让咱们朱家皇族坐在后面,让先生们坐在前面,有感而发……”
  
  众人不由精神一震。
  
  相互对视后,齐齐看向朱棣。
  
  刚才大家都揣测燕王为何这么安排。
  
  没想到,燕王竟然直接以此破题,作为今天这节课的切入。
  
  “尊重二字,咱们中原厚重的传统文化中,一直都在提倡,诸如尊师重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些其实都体现了,我们文化、文明延续几千年,对尊重的深刻认知。
  
  但我认为,我们中原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在文化、文明的具象表现形式上,走上了一条邪路,我们只嘴上讲,或者,做一些虚伪的、无用的具象表现形式。
  
  就好像,我们讲孝道,提倡什么呢?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我们说着尊师重道,可在先生和学生之间的尊重,往往又会受地位影响,宰相见了自己的老师,虽然会作揖鞠躬,口口声声说着恩师如何如何,可我们只要看看,吃饭喝茶时候的座次,就会发现,这个先生,面对当宰相的学生时,都要恭维讨好。
  
  ……
  
  凡此种种,无不表明,数千年来,我们对文化、文明根本没有踏踏实实的去践行,都是流于表面,说说罢了,所谓的传统文化、文明,在我们这些精英的眼中,其实就好像青楼勾栏中的窑姐儿,装点装点,打扮打扮,带在身边,挂在嘴边,衬托自己的社会地位,满足自己对底层百姓的优越感,以及神秘感,以此让底层百姓膜拜我们罢了。”
  
  这就是所谓的名人效应。
  
  精英效应。
  
  也就是民风、文化的形成。
  
  底层的百姓,都在渴望变为精英、模仿精英。
  
  所以,中原数千年,以德治天下数千年。
  
  可培养出一群令人作呕的伪君子。
  
  以至于,很多人更喜欢真小人,遇到真小人反而踏实。
  
  碰到一个正直的人。
  
  反而充满担心。
  
  就是因为太多伪君子,把所谓的礼义廉耻挂在嘴上,装点装点,打扮打扮,混入好人堆中。
  
  以至于,好人反而让人不敢轻易相信。
  
  得察其言观其行。
  
  ……
  
  宋濂听到朱棣把中原精英,对待传统文化、文明,比作打扮青楼窑姐儿。
  
  一时不由生气。
  
  咳咳……
  
  剧烈咳嗽声响起。
  
  朱棣无奈停下来。
  
  歉疚看向宋濂,他其实已经预料到,他这番话,一定会引来这位老先生怒火的。
  
  宋濂双手撑着桌案,在赵翥几人搀扶下,缓缓起身,紧盯朱棣,一边咳嗽一边问:“王爷,认为中原对传统文化走上了一条邪路,那王爷认为,如何才不是邪路呢?”
  
  “先生,要不坐下听学生讲……”
  
  宋濂断然摆手制止。
  
  朱棣索性也不劝了,环视众人,“其实很简单,就好像在这课堂上,走入这方寸之间,先生就是最值得尊重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份,在这方寸之间,忽略了对先生的尊重。”
  
  “我们去工厂,无论是什么身份,都要发自内心对工人尊重。”
  
  “去田间地头查探农情,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学生,对农民表示尊重。”
  
  ……
  
  “当我们在工厂,在这片方寸之间,工人才是主宰者。”
  
  “当我们去田间地头,农民才是这片土地上的主宰者,我们有什么理由,有什么资格,在人家擅长的,且辛勤耕耘的领域,不尊重人家呢?”
  
  “传统文化、文明想历久弥新,就得这样踏踏实实的去践行,而不是搞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之类具象化,教条化的形式主义。”
  
  “文明、文化本就是从实践总结而来,可在我们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这些投了个好胎的上层精英,很多人,都只是把这些东西,冠冕堂皇挂在嘴上,只说不做。”
  
  “我有理由相信,随着这种极端越走越远,我华夏的传统文化、文明最终一定会遭遇重大挫折,甚至可能数百年一蹶不振!”
  
  这可不是他危言耸听。
  
  而是历史发生的事情。
  
  文化自信荡然无存。
  
  反倒是,由强盗劫掠发展而来的西方实用主义文化。
  
  未来竟然成为了文明的象征。
  
  这其实就是真小人和伪君子。
  
  造成这一切的本质,就是人人都把传统文化、文明,当做青楼的窑姐儿。
  
  什么时候需要了,打扮打扮,装点装点就拿出来。
  
  窑姐儿就是窑姐儿!
  
  一股子风尘气,总有露馅的一天。
  
  等露馅儿了,人们又在巨大打击下,把相当于窑姐儿的,非实践文化,当成传统文化。
  
  对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自卑。
  
  “四叔!”朱允炆忽然举手。
  
  众人纷纷看去。
  
  朱棣点点头,抬手示意朱允炆发问。
  
  朱允炆起身,紧盯朱棣,“四叔心中,我们的传统文化就等同于青楼女子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