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小说 >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 第四百五十五章:救大明!虽千万人吾往矣!

第四百五十五章:救大明!虽千万人吾往矣!

第四百五十五章:救大明!虽千万人吾往矣! (第1/2页)

方孝孺抵达燕京的第四天。
  
  晚膳后。
  
  方孝孺刚回到下榻的房舍。
  
  来到盥洗台前,看着陶瓷烧制而成,洁白的盥洗盆,依旧忍不住微微愣怔。
  
  拧开水阀,简单冲洗一下。
  
  把手伸入盥洗盆底部,用橡胶堵着的下水口。
  
  抓住橡胶塞,在塑胶硫化定型时,留下的圆环状小环,轻轻一拉。
  
  哗啦啦……
  
  存在盥洗盆内的水,随着拔出橡胶塞,顺着连接盥洗盆的铁管流下去。
  
  方孝孺看着水流,在下水口,打着旋涡,迅速消失,怔怔出神。
  
  四天时间,他走马观花看了很多很多。
  
  之所以用走马观花来形容。
  
  是因为,可看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如果慢了,根本看不过来。
  
  在大明时,他从不敢想象,数十个十吨高炉,同时冶铁的场景,数丈高的高炉,稍微靠近些,就热浪逼人。
  
  滚滚浓烟,冲霄之上九天!
  
  恐怕,就是天上的仙人,都要为此而震撼吧?
  
  高炉后面,上千个炼钢的小高炉,一排排排开。
  
  从高炉内出来的生铁铁浆,刚刚在模具中凝固成形,火红的温度尚未消散,就被一个个工人,用巨大的铁钳合力夹着放入后面一座座小型坩埚炼钢炉内。
  
  他真不敢相信。
  
  朝中那些人,看到这样的景象,会有何反应。
  
  总之,当时哪怕现场温度很高,他却感觉浑身冰凉。
  
  据介绍,燕藩对钢的使用量,已经达到了钢铁消耗量的五分之一!
  
  而去岁,燕藩全年钢铁(钢和铁)消耗量,足足十五万吨!
  
  燕藩才多少人口?
  
  三百万吧?
  
  按照燕藩新的计量单位标准,平均每人消耗钢铁一百市斤!
  
  这些年,一路走来,他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只知道圣人大义的书呆子了。
  
  很清楚。
  
  人均消耗钢铁一百市斤。
  
  对百姓的生活,产生多么大影响。
  
  也不怪,燕藩这些年,农作物年年高产。
  
  就连普通百姓,吃白花花的大米,都不成问题。
  
  燕藩的百姓,吃窝窝头,并不是没钱吃不起白花花的大米馒头,而是中原文化传统节俭的原因。
  
  省下钱来,是为了购买自行车、钟表之类,并非生存必需的东西。
  
  或者,供孩子读书。
  
  他参观期间,还见过,女子在美食街摆摊挣钱,供家中男人搞研究。
  
  这样的男人,还算男人嘛?
  
  可这样的事情,却真真实实发生在燕藩治下!
  
  当中原农村百姓,勉强吃饱了,还在变着法儿,想着怎么吃好。
  
  当中原城中百姓,这些年,随着物价上涨,牢骚满腹,压力颇大时。
  
  燕藩的百姓,竟然已经开始,追求一些,非生存必须的东西?
  
  ……
  
  他看了杨八叔他们开办的飞马牌自行车厂。
  
  更去看了,为制造自行车,许多商人开办的各种零配件工厂。
  
  ……
  
  还有人满为患的大剧院。
  
  既有元曲,也有中原南北各地的地方曲调。
  
  同时,还有燕藩自己推行的‘舞台剧’。
  
  梁山伯与祝英台,每天上午的九点、中午一点、午后三点,据说,晚上八点也会开场。
  
  天天以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为背景,连续演出不同的剧情故事。
  
  剧情是连续的。
  
  每一天的各个时间段。
  
  都演出相同的剧情。
  
  百姓只要购买了套票,就可以挑选自己空闲的时间,去看这种剧情连续,据说全部演完要一个月的舞台剧。
  
  还别说,挺有意思的。
  
  他在一群孩子的带领下,在到处参观休息时,已经连续看了三天了。
  
  今天白天时间紧张没去大剧院看。
  
  这不,一会儿就要出去了。
  
  这也是他来燕藩,第一次夜间出行。
  
  据说,今晚就要演到最高潮处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母亲的矛盾冲突。
  
  咚咚咚……
  
  敲门声将方孝孺思绪拉回现实。
  
  杨荣穿着一身新式衣服,站在门口,笑道:“方大人,雍鸣小师弟他们已经准备好了,可以走了。”
  
  方孝孺看着镜子中,自己的一身新式装束,笑笑,“好,走吧。”
  
  等二人来到王宫宫门口时。
  
  一群孩子,已经在外面骑着车子等着了。
  
  方孝孺看着摆放在旁边,空着的两辆自行车,笑笑,“世子,这应该是给下官准备的吧?”
  
  这几天,这群孩子教他学骑这种车子了。
  
  就数祈婳郡主和高煦殿下最调皮。
  
  这两孩子,给他把着后座,在他骑着走动起来后,悄悄放开,他紧张请求‘一定要把好时。’
  
  这两孩子口口声声答应着。
  
  可殊不知,早撒手不管他了。
  
  等他扭头看到后面没人把着,顿时慌乱时。
  
  不是撞墙、撞树,就是忘记刹车,冲到王宫内的景观湖中。
  
  一群孩子,这个时候,就会捧腹笑的前俯后仰。
  
  雍鸣点头。
  
  方孝孺笑着来到,分配给他的自行车旁,坐上去,虽然技术还不好,但被孩子们捧腹笑了几天后,勉强已经会骑了。
  
  “出发喽!”祈婳一只手把着把手,另一只手,抬起,直指前方大剧院方向,然后登着专门为她量身打造的自行车,率先启动。
  
  “出发喽!”
  
  一些年纪小的,也跟着起哄,大喊一声,快速登着追上去。
  
  方孝孺含笑看着,跑在前面这群孩子。
  
  大多数都已经成婚了。
  
  虽然没有从政从军,但大多数都在燕藩的各行各业发挥聪明才智。
  
  就像年龄稍大点。
  
  和世子一起,跟他慢慢骑行的春晓、东旭、民丰、王靳宓、周潮这些年龄稍大点的孩子。
  
  都已经有所成就了。
  
  东旭研究出重力加速的具体数值、论证了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
  
  对这些,他也不懂,但据说对研究火铳、火炮产生了巨大作用。
  
  决定火铳、火炮威力、射程的初速度论,就是东旭提出来的。
  
  这些他听的迷迷糊糊,不太懂。
  
  但有一点他懂。
  
  比如为了研究重力加速度,东旭联合匠人,结合中原已经发明的日冕,又根据十二天干地支六十甲子发明出的钟表!
  
  他去沈家钟表工厂参观了。
  
  那种钟表,对时间的精确度量,实在是太准确了。
  
  给陛下和王爷制作的那种钟表,每隔整点,还会发出叮叮咚咚的提醒声。
  
  ……
  
  夏原吉制定了燕藩度量标准。
  
  ……
  
  王靳宓跟随俞靖出海探索,寻找到一块十分特殊的钢铁。
  
  从而受到启发,提出‘适用于不同用途的钢铁,一定在炼制过程中,高温融入了其他矿石的’假想。
  
  这一假想,尚未得到有效的理论依据。
  
  还不知,这一假说,到底是否成立。
  
  但这个大小伙子,还有其他成就。
  
  王靳宓认为,现在燕藩的百斤小坩埚炉炼钢效率太低。
  
  结合中原早已出现的生铁、熟铁灌钢法。
  
  提出,可以直接将生铁熔浆和熟铁熔浆,通过两条熔浆导槽,灌入一个可以转动的高温炉子内,高温中进行均匀混合,就能大规模,大批量炼钢。
  
  对此,他问过匠人。
  
  匠人们都说,根据早已就有的灌钢法,这种炼钢工艺,极有可能成功。
  
  成功率至少八成!
  
  现在,王靳宓正在和工人们,一起琢磨攻克一整套生产线。
  
  这群人的野心很大。
  
  他们设想中,不是把生铁块和熟铁块扔进尚未攻克,可以转动的炉子内。
  
  而是希望,同时设计两座高炉,一座冶炼生铁,一座冶炼熟铁,铁浆流出来后,就第一时间流入可以转动的高温高炉内。
  
  节省工序,提高产量同时,实现降本增效的目的!
  
  他初闻整个设计规划时。
  
  就忍不住想,‘燕王麾下这群人,怎么就这么敢想敢干!’
  
  生产线的设计、转炉技术……
  
  等等一切,都未攻克,就花了燕王三万两银子。
  
  后来他慢慢想明白了。
  
  王靳宓以及那些钻研的匠人,敢想敢干的动力,来源于燕王!
  
  这群人,如果搁在大明,他们的想法只要说出来,恐怕就会被满朝文武,扣上一个好高骛远、夸夸其谈的帽子。
  
  ……
  
  民丰、春晓就更不要说了。
  
  管着整个燕藩的医疗系统。
  
  成千上万个乡土村社内的土郎中、懂点急救医术的接生女子,就是他们培养的。
  
  开发出很多‘中成药’。
  
  王妃说,燕藩这几年婴儿夭折率急剧降低,就是这两孩子的功劳。
  
  ……
  
  就是看起来,最不成器,喜欢研究植物、动物生长发育,搞得满屋子动物、昆虫标本的周潮。
  
  也有自己的成就。
  
  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假说。
  
  周潮认为,同一种动植物,在不同生长环境中,为适应生存,会表现出不同的性状。
  
  这一假说,只有少数孤证。
  
  周潮就盼着,探索队再次起航,他能收集到各种动植物标本,做比对研究。
  
  虽然没有完全论证,这一假说的正确性。
  
  但燕藩农科司却认为这个假说是正确的。
  
  他们在人工栽培药草、农作物研究中,已经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了。
  
  ……
  
  以前嘲笑燕王,辛辛苦苦培养了一群孩子,竟然不让这些孩子从政从军,反而搞一些奇淫巧技杂学的人。
  
  真该来看看!
  
  这些孩子提出来的假说、生产工艺虽然还没有论证、落地实现。
  
  他已经有种心惊动魄感。
  
  这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啊!
  
  “方叔,在想什么呢?”
  
  闻声,方孝孺扭头,看着白大褂搭在车把手上,穿着一身新式女装,亭亭玉立,成熟稳重的春晓。
  
  春晓、民丰白天很忙。
  
  临近傍晚,才来王宫和他们一起吃饭。
  
  这不,工作服都还带着。
  
  笑着摇头,“就是感慨你们这些孩子的成就,当初,很多人听说你们师傅,不安排你们去从政从军,反而安排伱们搞一些杂学、巧计,都在嘲笑你们师傅……”
  
  春晓浅笑,“其实,小时候,我们也不理解,不过后来慢慢理解了,师傅师娘不想我们从军从政,是怕我们往后在权力这个旋涡遇到危险,师傅、师娘对我们的偏爱太多了。”
  
  她知道,合适的时候。
  
  师傅肯定要给他们荣誉加身。
  
  方孝孺看着稳重、干练的春晓,笑着点头:“是啊,你们能遇到燕王、王妃,真是极大的运气,可咱们中原,还有无数的孩子,才勉强能吃饱饭……”
  
  春晓几个年长的孩子笑笑。
  
  这几天相处,他们早知晓,这位方叔叔,想让他们影响师傅,不要对大明太疏离了。
  
  他们幼年时期就与方孝孺相识。
  
  他们跟随在师傅、师娘身边长本事时。
  
  方叔对那时还留在土桥村的父辈多有关照。
  
  可师傅和大明朝的事情,他们不能掺和。
  
  这些年,中原对师傅做了什么,设置了多少障碍。
  
  他们都很清楚。
  
  是中原许许多多精英层抵触、仇视、巴不得师傅远离中原。
  
  不是师傅不想管中原的事情。
  
  哎!
  
  方孝孺看着孩子们又笑着沉默,无奈叹了口气,转移话题,指着路边,铁柱子顶部,玻璃罩中,亮着的长长火苗,好奇询问:“这灯一直这么点着,得耗费多少灯油啊?这些天,在宫中瞧着,就一直想问了,只是,新东西太多了,看的方叔眼花缭乱,一直没时间询问。”
  
  雍鸣把金豆子护在怀中,笑着介绍:“方叔,除了建造这些路灯时花钱后,后面就不用花钱了,这是沼气,咱们燕京有七十万人口,每天人和牲畜产生的粪便,数量大的下人,自从燕京开始建设时,阿爹就在南北两岸,远离海湾处,建设了两座十分大的堆肥厂……”
  
  “堆肥厂产生一种气体,十分刺鼻难闻,但可以点燃,从堆肥窖中产生的气体,通过类似输水的铁管管道,输送到一根根路灯上,每当晚上时,堆肥厂有专门负责点灯的工人,就会用钥匙打开那个铁匣子,里面有一个阀门,打开阀门,可燃气体就往上走,箱子里还有一根绳子,绳子连接灯罩内火石打火机括,只要一拉,就能点燃……”
  
  方孝孺动容。
  
  从雍鸣的解释中。
  
  可以得知。
  
  这个堆肥厂不但养活了数百人,因为从事的工作比较不体面,酬劳很高,比工厂的工人都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