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小说 >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 第四百五十二章:终于回来了!

第四百五十二章:终于回来了!

第四百五十二章:终于回来了! (第1/2页)

“大嫂,为什么你们害怕还是大明子民,大明也进行了乡土村社啊。”
  
  乌云琪格忍不住,好奇询问。
  
  这位说话的大嫂,很明显是从中原迁徙而来。
  
  这才几年时间,怎么就这么担心再次成为大明子民。
  
  据她了解,大明现在也不差啊。
  
  兄长麾下,一群研究经济的读书人,在兄长的指导下,搞出什么通货膨胀之类的术语。
  
  说什么,大明近一年发生的物价明显上涨,是由于钱多了造成的。
  
  说实话,她还是第一次听说,钱多了不好。
  
  这位大嫂看了看乌云琪格,又看了看朱棣,有些怯怯。
  
  话从口中秃噜出来,她才意识到,王爷也是陛下的儿子,现在大明当家做主的还是把他们从元末战乱拯救出来的皇帝陛下。
  
  她经历过元末战乱,当然挺感激朱皇帝平定天下。
  
  可更感谢燕王殿下。
  
  这样的日子,以前大伙儿从未想过。
  
  朱棣见这位大嫂不敢说了,笑道:“大嫂,其实我也想听听,你们为什么害怕再变成大明子民,这就意味着,肯定咱们燕藩做好的事情,大明没有做好,你们的声音,更能让我们明白,今后咱们燕藩的执政,该坚持哪些,该改变什么。”
  
  朱棣尽可能收敛这些年独掌一方,日盛一日,令人敬畏的威严。
  
  这位大嫂受到了极大鼓舞,咬牙,说道:“王爷,俺们听说,朝廷虽然大面积推行乡土村社,可没有施行雇工身股制,朝廷走一步退半步,将来的乡土村社,会不会也后退回去?”
  
  “还有……”
  
  一群妇女随之全都放开了,叽叽喳喳说着她们心中的担忧。
  
  “朝廷也没有施行免费的村学。”
  
  “朝廷的官老爷,没咱们燕藩的和气,咱们燕藩的官老爷,从不会对咱们百姓吆五喝六,有些县太爷,甚至还亲自给我们村,村办工坊生产的东西,联络商人……”
  
  ……
  
  新式的侧开门马车缓缓启动。
  
  朱棣坐在车内,向冲着他们招手的百姓挥了挥手,许久后,才扭头,静静沉思。
  
  哎!
  
  许久,叹了口气,“伱说百姓没有长远目光吧,但他们看问题挺实在的,就因为听说朝廷没有推行雇工身股制,走一步退半步,就担心,将来连现在推行的乡土村社都会倒退回去。”
  
  至于官员对百姓客气。
  
  不敢像大明那样,对百姓颐指气使,他倒是一点儿都不奇怪。
  
  明白官老爷为何对士绅客气。
  
  就明白,为何现在对百姓客气。
  
  完不成税赋征收,当官的是要挨上面责罚的。
  
  关乎自己的官帽子。
  
  可现在乡土村社的百姓,形成了一个个经济一体化的小集团。
  
  已经不是原来的一盘散沙。
  
  原来,一家人受到官权的欺负,即便是同村乃至同姓同族,其他人大多都会冷眼旁观。
  
  可现在不会。
  
  “之前,有人上书,向我谏言,把征税的任务,交给乡土村社这个领导集体,当时我有些意动,同时,也有些犹豫,一旦把征税权,赋予乡土村社的领导集体,就等于对一个个本来不在权力体制内的领导集体进行了变相赋权,民选出来的领导集体,就极可能因为得到这项权力,为所欲为。”
  
  这次出来,到处走走看看,坐下来和百姓聊一聊后。
  
  他就更不会这样做了。
  
  “这些向我提出这种谏言的官员,分明已经感觉到,征税这个问题,随着百姓政治地位、经济地位、集体力量的增加,已经不是一件可以吆五喝六,颐指气使,甚至有利可图的事情,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大家当然不想干了!”
  
  不想干,他也要逼着他们干!
  
  “绝不能让来自民间群体,对官员形成的压力,消失掉,这种压力,能长期有效,很好的遏制官僚风气。”
  
  当初他曾设想过。
  
  当商业进一步发展,彻底取消农业税。
  
  现在看来,可以不断减轻农业税赋。
  
  但绝不能取消。
  
  “农业税,如今看来,已经不单单为政权营运提供钱财支撑,更是遏制官僚风气的一把利器,一旦官员无法从与百姓这种互动中,感受到压力,他们的官僚风气,必然会迅速猖獗泛滥。”
  
  徐妙云笑笑,询问:“那你设想中的百姓监督制度,准备什么时候执行?”
  
  四郎设想中。
  
  一个县,将来会有零零散散几百个村子。
  
  这些村子,内部要从乡土村社领导层外,选出代表,参与县一级的监督。
  
  比如监督各种公共建设,如农田水利、道路等维护,征召徭役,支出明细等等。
  
  将来,还要对审判做出监督。
  
  比如,如果县府审判被罚之人,认为自己有冤情,只要集齐临近周边,数个村,乡土村社集体支持,村民代表,就能要求上一级州府重新公开审理调查。
  
  审理结果,最终还要向本县百姓进行公示。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一旦数个村都认为审判不公。
  
  这种情况就意味着,审判结果的确引起了很大民怨。
  
  上一级州府进行公开审理。
  
  即可以有效减少冤假错案。
  
  同时,也能疏导民怨。
  
  如果连本村周边数个村乡亲的支持也得不到,要么是审理判决是对的。
  
  要么,就是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连周围人都认为,没必要为了一口气,而钻牛角尖。
  
  这类为了一口气,钻牛角尖的百姓不是没有。
  
  而且还不少。
  
  就如同这个世间没有绝对的公平一样。
  
  政权运营也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
  
  永远都是在照顾,笼络绝大多数人。
  
  朱棣摇头,“还不到时候,至少得二十年以后,新生代普遍扫盲后
  
  越是精英层,越是肮脏。
  
  这是必然的。
  
  “百姓做点坏事,顶天了,就是偷人家几颗鸡蛋,掐几个麦穗,可精英层的肮脏龌龊,那才叫真正的恶,就拿我来说吧,为了给整个大明起到警示作用,告诫大明各地乡土村社,不能接受士绅入股参与,我可以明知福建好几个村发生了,百姓过的宛若牛羊牲畜,可我就能硬着心肠,放任自流,只为警钟敲响时,足够振聋发聩。”
  
  “我的出发点还是为了多数人,但我明知,却放任自流的内幕被传出去,依着百姓的质朴,会怎么想?”
  
  “而很多时候,顶层权力斗争的肮脏龌龊,还没有我这种好的出发点,大多是为了自身,或者是某个小圈层的利益,做一些肮脏龌龊的交易和勾当,这些事情传出去,百姓的质朴价值观,如何认同我们这个政权?”
  
  他不光是为了维护他这一系的政权考量。
  
  也在思考。
  
  即便百姓因为未来顶层权力斗争的肮脏龌龊,把他这一系的政权推翻了。
  
  再拥立一个政权,还能比他现在构造的这一套好?
  
  这世间,永远没有十全十美的好事。
  
  无非是,矮子里拔高个罢了。
  
  ……
  
  临近中午。
  
  朱棣一行人抵达马尼拉湾。
  
  如今的马尼拉湾,经过数年发展,已经完全大变模样了。
  
  吕宋三百万人口。
  
  整个马尼拉湾,常住人口就有七十万,还有十几万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主要来自于海商船队,以及吕宋各地,来马尼拉湾做生意的商人。
  
  马尼拉也不叫马尼拉了。
  
  叫燕京。
  
  天下第一的天然海湾,如今被称作燕京港。
  
  整个都城,坐落于海湾两侧。
  
  北侧,东北部,靠近密集的红树林地带是朱棣选定的王宫。
  
  除此之外,北部还集中有体育竞技区、花园广场、中枢国子监、中枢各部办公官衙也设置在海湾北部。
  
  整个北部,是一个集政治、文化、体育的中心。
  
  海湾南边,红树林中间,有一条宽阔的水泥硬化永备道路,直接连接南部的陆军大营,以及海军军港。
  
  除此之外、水泥厂、钢铁厂、制砖厂、手摇缝纫机厂、玻璃厂、以及正在新建的自行车厂、钟表厂……
  
  一系列工业厂房,全都在海湾南部。
  
  之所以选择在海湾南部建设工厂。
  
  主要是因为,根据对吕宋全年风向的统计,绝大多数情况,风是从北往南刮。
  
  百姓住在北部,工作在南部的工厂。
  
  起先。
  
  工业规模小,百姓要么在工厂附近搭个棚子凑合,后来随着工业区规模越来越大,引发了一次重大火灾后。
  
  朱棣就严令不准百姓在工业区附近,图方便搭棚子居住。
  
  可如何从北部海湾,过海湾南部,又成了一个巨大问题。
  
  为此,一座横亘海湾两侧,高十丈,完全不影响海船航行的大型铁桥出现。
  
  “少爷,咱们是直接回王宫,还是去对岸的工业区看看,少爷离京时,杨老八就邀请少爷去他们正在建设的自行车厂看一看……”
  
  坐在车厢外面前端,亲自给朱棣赶车的毛骧突然询问。
  
  朱棣笑笑,“先去工业区看看,然后再回王宫吧,东旭搞出来的那个钟表,也有沈家为首几位商人,买走了专利技术,正在建厂,咱们一起去看看。”
  
  “好嘞!”
  
  “阿爹,我们先去看八爷爷他们了!”
  
  雍鸣蹬车,祈婳坐在后面,经过他们马车时,笑着招手。
  
  一群孩子,一溜烟就冲上横跨海湾南北部的大铁桥,嬉笑着,消失在视线中。
  
  马车经过北部区南北向主干道,驶上铁桥。
  
  朱棣笑看着孩子们消失在视线中,收回视线,透过车窗,看着外面的大铁桥。
  
  四根直径两米,浇筑钢筋的水泥柱上,一座宽可并行四辆马车,横跨五百米的大铁桥横亘在海湾上。
  
  “敢不敢和我打个赌?”朱棣笑看徐妙云,“不久后,三座自行车工厂开始批量生产后,每到工厂下班时间,会有无数工人,骑着自行车,通过这座大铁桥!”
  
  徐妙云不由笑了,“我才不和你打赌,要么,我赌这样一幕会发生,你赌不会发生。”
  
  现在一到一天劳作结束,工人们总骑着驴马回家。
  
  可对于工人来说,养牛马实在不划算。
  
  没有不吃不喝的自行车省事。
  
  另一辆马车内。
  
  娜仁托娅和已经六岁的金豆子,爬在车窗边,看着缓缓向后倒退的大桥。
  
  娜仁托娅感慨道:“小姐,每当经过这座大铁桥,我都会被深深的震撼到,总觉我四叔实在是太厉害了,恐怕这是整个天下,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工程了吧?”
  
  当时,四叔为了修建这座大铁桥,短时间内,让钢铁厂建设了五百个小型炼钢炉。
  
  每天能产钢一吨。
  
  到后来,增加到一千个小型炼钢炉。
  
  日均钢铁产量翻番,达到两吨。
  
  整座大桥,用掉六百吨钢、一百吨生铁、二十吨熟铁!
  
  她犹记得,当时给钢桥打铆钉时,一只只通红的小坩埚摆放在钢桥上,一颗颗铆钉在坩埚炉中预热变红后,打入钢桥钢建构预留的连接处。
  
  数千人,抡着大铁锤,把烧红的铆钉紧紧敲击在链接出。
  
  这样波澜壮阔的一幕幕,她至今难忘。
  
  她和世显成婚时,大铁桥钢建好。
  
  首先通过的,就是她的花轿。
  
  建筑这座大铁桥,对后来的燕京工业产生了十分大的影响。
  
  水力轧钢技术越来越强。
  
  制作出了一整套,能够轧制多种样式、规格的轧钢生产线。
  
  建造起一千座,一次性,能出钢一百到两百斤的小钢炉,现在最多只能做到两百斤。
  
  这座被命名为世纪之桥的大铁桥建成后。
  
  钢炉、轧钢生产线就面临着没有用武之处。
  
  也就在这个时候,有百姓突然搞出畜力收割机。
  
  其中很多关键部件,就用到钢。
  
  紧接着,有匠人研究出,手摇缝纫机。
  
  虽然这种手摇缝纫机,一个人使用很不方便,往往需要两个人协助,一个人手摇一个铸铁小轮子,一个人在上下跳动,串线的针下缝制衣服,或者是,已经风靡燕京的各种动物皮制成的鞋子、靴子。
  
  虽然不方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