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小说 >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 第四百四十章:大明的困境!风气!

第四百四十章:大明的困境!风气!

第四百四十章:大明的困境!风气! (第2/2页)

熟铁好炼制。
  
  只要重新回炉融化,不断让生铁溶液中的碳和氧气进行反应即可。
  
  但介于生铁和熟铁之间的钢,如何在再次精炼生铁过程中,把握氧气含量,控制碳含量。
  
  匠人们还在反复琢磨。
  
  恐怕还得需要一段时间。
  
  毕竟,现在匠人们连碳和氧气的化学反应也不知晓。
  
  更别提,钢中碳含量的鉴定了。
  
  这也是技术发展的必然阶段。
  
  制作炮管、铳管需要韧性好,延展性,同时还具备一定强度的‘铁’。
  
  需求催动下,匠人们根据经验,不断反复试验。
  
  最终,凭借经验,找到制作方法。
  
  未来,必然有人会出于好奇,去探究其中的元素,以及在冶炼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慢慢往更细微的方向研究。
  
  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历史上,西方的现代科技,也是由此衍生。
  
  “另一个工作区,主要是制作水泥,水泥以熔浆的形势,从高炉内流出,随着冷却会形成类石头的块状物,需要重新进行粉碎处理……”
  
  在朱棣的讲解中。
  
  朱元璋一群人参观了水锤坊。
  
  在福建他们就见过水锤。
  
  唯一不同之处,就是这里的水锤坊,规模更大。
  
  一个区内,就有上百个水锤。
  
  无论是铁,还是水泥块,都要经过一个个力量大小不同的水锤捶打。
  
  虽然十分嘈杂。
  
  可也十分壮观!
  
  从水锤坊出来后。
  
  朱棣指着百步外的厂房,“父皇,前面是制作铳管和炮管的工坊。”
  
  闻言,朱元璋不由加快脚步。
  
  朱标等人眼中也流露出迫不及待之色。
  
  朱棣把众人神情收入眼中,笑笑,加快脚步。
  
  “王爷!”负责工坊的大匠等在门口,见朱棣走来,给朱元璋行礼后,带着朱元璋等人走了进去。
  
  入门就是一排排小炉子。
  
  朱棣介绍道:“父皇,这是坩埚炉,锻造后的铁重新融化,用来直接铸造炮管,或者定型成铁棒,等到下一道工序,钻孔制作铳管……”
  
  朱元璋拿起旁边摆放的一摞摞铁棒,掂量了一下,目光投射到前面。
  
  朱棣忙带着朱元璋来到立式钻孔,脚踏‘车床’。
  
  一个壮汉坐在车床侧面,蹬着脚踏板。
  
  一名匠人,紧盯着被固定在立式车床中间的铁棒。
  
  尚且微微泛红的铁棒,在钻头研磨下,不停卷出一圈圈铁屑。
  
  朱元璋看着,说道:“和你之前提供给朝廷的那种手摇式车床不同。”
  
  “嗯。”朱棣笑笑,“这是他们洪武十六年才搞出来的,基本原理差不多,就是把手摇式车床立起来,放大,匠人在制作铳管过程中,有感于,手摇力量太小,制作慢,所以才搞出这种立式脚踏车床,这种车床,一架,每天能制作三十根铳管,若非他们改进了车床,孩儿新编练的四个混成协,恐怕也无法全部装备来福铳……”
  
  朱元璋仔细盯着两个匠人相互配合制作铳管的过程。
  
  笑道:“等参观完工坊,就去看看你的五万陆军。”
  
  随后,朱元璋亲自动手,踩着脚踏板,在朱棣的协助下,制作了一根铳管。
  
  朱元璋拿着已经淬火冷却的铳管,擦着汗,转身把铳管交给朱标,笑道:“这根铳管父皇送给你了。”
  
  “儿臣谢父皇。”朱标接下后,含笑谢恩。
  
  后面,百官纷纷狐疑对视,暗道:‘陛下此举,想要表达什么?’
  
  皇帝的每一个动作,都不能等闲视之。
  
  而此举,肯定暗含深意。
  
  只是大家一时间猜不透罢了。
  
  朱棣看了眼朱标,笑着点点头,继续带着朱元璋在厂房内参观。
  
  参观铸炮坊后。
  
  要从后门出门时。
  
  “张师傅,我认为必须建立新的度量标准,并且以十倍累进……”
  
  经过铸炮坊后门的一个房间时,朱元璋听到里面传来的争论声,好奇停下脚步。
  
  狐疑看向朱棣,“咱好像听到了原吉那小家伙的声音了?”
  
  朱棣点头,“就是原吉和其他几个孩子,正在和几个大匠为了长度如何细分争论,咱们现在最小的一寸,精度太低,十分不利于作高精度的东西……”
  
  “去看看。”朱元璋来了兴趣,好奇推开门。
  
  里面众人被推门声惊动,瞬间息声。
  
  夏原吉等人看到是朱元璋时,忙行礼:“拜见陛下!”
  
  朱元璋摆了摆手,看了眼摆放在旁侧,写满了东西,还配有尺子图案的黑板,笑问:“原吉,和师公说说,你们在争论什么。”
  
  夏原吉领命后,转身,指着黑板,“师公,我们正在对一寸,进行等分,可三等分,十等分,无论是怎么分,总是无法进行再次等分……”
  
  朱棣含笑听着。
  
  当然不好分了。
  
  一寸3.33厘米,越往后面分,就越发难分割。
  
  其实,现在只要分割到毫米就满足需求了。
  
  “我们希望重新确立一套长度标准,我们提出两种设想,一、以一根发丝的直径为度量长度的最小单位,然后以十倍的关系进行累进,这种办法的精度是足够了,可在标尺上刻画发丝的距离,现有的条件做不到……”
  
  “二、取十粒大小均匀的黍子,以一粒黍子的直径为最小单位,按照十倍的关系,进行累进……”
  
  “黍子满足两个条件,他的直径很小,同时,现有的条件,黍子的直径,可以在标尺上刻画出来……”
  
  朱棣听的眼睛不由一亮。
  
  十倍关系累进。
  
  其实就是十进制。
  
  度量单位采用十进制有个很大的优势。
  
  那就是每个单位都是加个零,或者减个零的关系。
  
  便于计算。
  
  这对于实际应用中的便捷性十分大。
  
  “我们反复试验,一寸始终无法容纳整数倍的黍子,现在张师傅他们认为,如果重新推翻设置全新的长度单位,就意味着,工坊所有的一切标准,都要重新推倒,就连现在军中使用的火铳、火炮,都因为新标准,要么专门保留一套弹丸制作设备,要么极有可能,在新标准确立后,全部退役,耗资太大,张师傅他们舍不得现在这些家当,也担心给我师傅增添麻烦……”
  
  朱棣若有所思。
  
  现在设立全新标准,的确意味着,现有的工坊设备,以及制作出来的成品。
  
  都面临着退役。
  
  火铳、火炮使用的弹丸,或许能想办法克服。
  
  但工坊设备,肯定要全部大换血。
  
  可现在这套度量单位,的确已经严重制约了技术发展。
  
  朱棣看向夏原吉和几名大匠,“不要担心钱,我们技术发展,已经被度量精度严重制约了,现在不改,将来迫不得已改,投入必然更大,你们先按照黍子直径,以十倍关系,搞一套全新度量标准出来,搞几个小型车床,咱们试一试效果如何。如果反复讨论后,无法确定路线,咱们就把所有的路线都试一遍,找出那条最好的路线!”
  
  原吉几个孩子激动笑了。
  
  就连几个固执的大匠也笑了。
  
  ……
  
  看的众人面面相觑。
  
  朱元璋勉励夏原吉等人几句,从研讨的小房子内出来,好奇问:“原吉他们高兴,咱能理解,怎么那几个反对原吉等人提议的匠人,也高兴笑了?”
  
  朱标、常氏等人纷纷看向朱棣。
  
  朱棣苦笑摇头,“父皇,你被那几个大匠的憨厚给骗了,他们巴不得折腾试一试所有路线呢,可又担心浪费钱,我生气,故意唱白脸,糊弄原吉等人,等着我发话呢!”
  
  这群匠人‘狡猾’着呢。
  
  虽然还保留着,对权力的畏惧。
  
  不敢在他面前一哭二闹三上吊,要人才、要经费。
  
  可却通过这种办法来达成目的。
  
  他早看出来了。
  
  原吉他们还年轻,才没有发现,这几个大匠在利用他们唱双簧。
  
  朱元璋看着朱棣丝毫没有因此生气,若有所思。
  
  参观到现在。
  
  看着那些匠人和老四相处的方式。
  
  他隐约找到,一样的匠人,在大明不行,来了东番却屡屡创造出新成果的原因。
  
  老四给了匠人极大尊重。
  
  极大支持!
  
  大明能吗?
  
  他倒是愿意给。
  
  只要有利于大明,有利于朱家天下,他什么都能做。
  
  可这种对匠人尊重、支持的风气。
  
  大明现在那种尊贵卑贱,陈腐之气,能容忍吗?
  
  风气不改。
  
  恐怕朝廷就是把老四这套技术全都照搬回去。
  
  也不会有鸡笼屿这般欣欣向荣,更别说发展创造了。
  
  大概率,会像贫瘠土地中的庄稼,病恹恹。
  
  想要改变风气,绝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
  
  何况,他都这个年纪了。
  
  还能再活几年,都不清楚。
  
  总之,老天爷,绝不会再给他二十年了。
  
  恐怕十年时间,都未必肯给他。
  
  标儿明白,他送那根亲手制作铳管的用意吗?
  
  这根铳管是他身为帝王,在鸡笼屿亲手做的。
  
  代表着,他希望,全面学习老四燕藩治下的一切!
  
  眼下老四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不会再费力不讨好,推动大明变革了。
  
  哇!
  
  皇女一声惊呼,打断朱元璋思绪。
  
  原来,不知不觉中,已经走到高墙门口。
  
  顺着大门向内看。
  
  里面竖立着八座高耸,冒着滚滚浓烟的巨型铁炉子。
  
  “这就是高炉吧?”朱元璋询问同时,眼睛紧盯高炉,脚下步伐不由加快。
  
  朱棣忙跟上。
  
  其他人也迫不及待紧随在后。
  
  随着靠近高炉。
  
  热浪扑面而来。
  
  火红的铁水流出来,直接流入一个个模具中。
  
  匠人们两人一组,光着膀子,用铁钳子夹着模具去远处,一口口生铁锅倒扣摆放在旁边。
  
  朱元璋目测,微微惊讶。
  
  至少有上万只铁锅!
  
  “王爷,你们制作这么多铁锅做什么,要贩运回中原售卖吗?”胡惟庸突然插口询问。
  
  所有人齐齐看向朱棣。
  
  这么多铁锅贩运回中原。
  
  对中原的冲击十分大。
  
  更主要,这得让朱四郎赚走多少钱?
  
  他们就是不清楚此处制作铁锅的成本,但也判断,如此大的高炉炼铁,铁锅的成本一定极其低廉!
  
  朱棣瞥了眼胡惟庸,却笑着对朱元璋说:“父皇,这批铁锅,孩儿准备发放给将来吕宋治下百姓,收拢民心的同时,以此为报酬,换取吕宋百姓,为新朝有偿徭役,建设新朝,未来,吕宋要建设官道、孩儿的王宫、农田水利等等……”
  
  这个时代。
  
  中原的铁锅。
  
  那就和后世的芯片一样。
  
  属于卡脖子技术。
  
  历史上,朝廷就靠着卡住铁锅,就能让草原人,连煮饭的锅也没有。
  
  不光草原。
  
  大明周边倭国、吕宋这些地方,做饭用的锅一直都是硬通货。
  
  一口廉价铁锅。
  
  足以稳定民心,让吕宋百姓,欢天喜地的服徭役,建设吕宋了。
  
  反正,这种铁锅,对于东番来说,简直不要太容易了。
  
  一炉生铁水,一两吨,就能炼制数百只,上千只铁锅。
  
  而为了给朝廷制造点震撼,又增加了几座高炉。
  
  总共八座高炉。
  
  产能也没处用。
  
  唯一的难处,就是铁矿石。
  
  不过,这玩意儿,周围的占城、南朝十分欢迎他的海船去购买。
  
  那些王族,到处以各种罪名抓青壮,然后扔到矿山内采铁矿。
  
  搞得天怒人怨同时。
  
  每年从他这里换取大量丝绸,陶瓷制品,满足其穷奢极欲。
  
  他也乐的如此。
  
  他在等,占城、南朝民怨沸腾的时候,便可乘机出兵,救民于水火,一举两得。
  
  “父皇,我们规划不合理,导致制作的高炉多了,现在产铁量太大,没处用,用来制作铁锅,为将来统治吕宋做准备,很合算……”
  
  朱棣故意在众人面前凡尔赛。
  
  就差暗戳戳说:想要这些高炉吗?只要你们出得起价,我可以打包售卖!
  
  在场都是些老狐狸,岂能听不出朱棣的暗示。
  
  不过,这种凡尔赛的嘴脸太讨厌了。
  
  百官暗暗咬牙。
  
  很多人冷哼暗道:“等你朱四郎攻打吕宋战败,有求于朝廷时,朝廷再和你谈判吧!”
  
  所有人都已经意识到,朱棣想和朝廷谈判。
  
  但他们不想这个时候谈。
  
  吕宋集结了十八九万兵力。
  
  朱四郎若是打败呢?
  
  到时候,再谈判,朝廷就能占据上风了!
  
  朱元璋参观炼制水泥的高炉时,见到了王靳宓。
  
  从冶铁坊出来后。
  
  朱元璋询问:“你的学生,怎么全都安排做这些奇巧研究了?”
  
  参观下来,老四的学生几乎都是如此。
  
  一会儿,老四要待他们去参观春晓和民丰的大药房。
  
  貌似,老四的学生,全都做了些杂术之事。
  
  朱标看向朱棣。
  
  这个问题,他早发现了,也充满好奇。
  
  只是不方便问罢了。
  
  终于忙完年终终结了,明天开始,恢复一万字保底更新,这几天,忙的每天连细纲的内容都写不完,在这里,给各位书友大大郑重鞠躬道歉。
  
  最后,能不能再厚脸皮求一下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