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小说 >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 第四百三十六章:装点好门面,和大明谈判!

第四百三十六章:装点好门面,和大明谈判!

第四百三十六章:装点好门面,和大明谈判! (第1/2页)

陆军大营。
  
  帅帐。
  
  检阅结束,朱棣就带着诸将来到帅帐。
  
  朱棣坐于主位,环视文武两班济济一堂,唇角浮现笑意,视线落在毛骧身上,“毛骧,你代表军情司,给大伙儿讲讲现在吕宋的情况。”
  
  众人精神一震。
  
  陆军有一个营驻扎在孔雀岛(巴拉望岛)。
  
  并且还经常和民都洛岛的一万汉裔迁民打交道,对吕宋的情况多少也了解点。
  
  但了解的并不特别详细。
  
  毛骧起身,来到挂在朱棣身后的吕宋全图前。
  
  朱棣转身,坐于长条桌案两侧的陆军将领,纷纷看向毛骧。
  
  毛骧看着面前详细的吕宋全图,不由有点小小得意。
  
  这张吕宋全图,就是他们军情司的杰作。
  
  上面不但有河流分部,就是哪些地方是部落,哪些地方是村庄,与吕宋朝廷的关系如何,他们都一清二楚。
  
  甚至,就连吕宋境内的有多少口水井,分部在什么位置,他们也掌握了。
  
  毛骧收敛思绪,深吸一口气,郑重开口:“王爷,吕宋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九成九的吕宋人都没有文字的概念,吕宋官方使用的文字,还是咱们的汉字……”
  
  这些大概消息,大家都知道。
  
  不过其中有些细节,并不了解。
  
  所以,众人听的都十分仔细。
  
  “这些年,军情司和民都洛岛上的迁民相互合作,我们培养了大量,掌握吕宋语的人才,大约三千人左右,其中两千人这些年掌握吕宋语的同时,初步掌握了勉强够用的汉字量……”
  
  “剩下将近一千人中,有八百童生,一百院士,以及一百秀才以上读书人,其中,除八百童生,剩下的两百学识储备量最多的院士、秀才,是跟随大儒吴海闹事,被王爷丢到东番历练的那批年轻读书人。”
  
  ……
  
  朱棣微微抬手,毛骧立刻停下。
  
  朱棣吩咐道:“两千掌握吕宋语,但文字量勉强够用的青壮,分配到军中,充当我方打下吕宋,军方和吕宋地方百姓打交道的翻译,谭渊你们和毛骧接洽,这批人回到军中如何分配安置,你们抓紧写出一份计划方案来,写好后,立刻派人送去福建给我阅览……”
  
  这两千人文化程度太低。
  
  放在军中勉强可用。
  
  其他地方,就不够用了。
  
  说到底,还是他底子太薄了。
  
  考中院士、秀才这个级别的读书人,一般情况,都想在中原继续努力。
  
  至于那八百童生,都是普通百姓子弟。
  
  有少部分是迁民。
  
  大多数家人还在福建。
  
  这部分童生,已经二十好几了。
  
  都是穷苦百姓子弟。
  
  考中童生后,或是能力不足,或是家庭财力,无法支撑他们继续考取功名。
  
  于是就在福建士绅、豪强商贾的商铺,谋一份账房跑腿之类的差事。
  
  他出海时。
  
  这些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不甘一辈子做个账房先生。
  
  大约有六百多人,选择到东番闯一闯。
  
  “那批跟着吴海闹事读书人的思想变化如何?”
  
  毛骧笑了:“变化很大,大多数人,被王爷扔到福建后,都分配到一个个安置点,和安置的百姓一起搞乡土村社,对乡土村社的看法已经和以往不同了,当然,不排除,有些人并未改变,而是把真实的抵触情绪,隐藏在心里……”
  
  “相较这批学识储备量好的读书人,臣倒是更欣赏八百童生,在建设乡土村社中,他们积极努力,在学习吕宋语时,他们也最努力……”
  
  ……
  
  “臣以为,八百童生将来能成为王爷统治吕宋的各级官员……”
  
  “不!”
  
  朱棣摇头否决了毛骧的提议,“这八百人,不要安排高官职,一半人将来去当教书先生,一半人当管理十数个村落的镇长,让他们去指导吕宋百姓搞乡土村社建设……”
  
  众人纷纷错愕。
  
  这八百人,对王爷最忠心,王爷怎么把他们安排到最底层的位置了?
  
  因为是联席会议。
  
  文官也在场。
  
  蒋进忠作为燕藩文官之首,第一时间诉苦:“王爷,这八百人对王爷,对咱们燕藩归属感最强,怎么能浪费在教书、镇长这些职位上呢,将来至少也应该是个县令吧?”
  
  王爷搞出一个镇长官职。
  
  他只是稍微想了想就明白。
  
  县府一级,管着数百个村庄。
  
  一旦乡土村社开始推行,单凭县府的官员,根本无法迅速全面推进乡土村社。
  
  若是设置镇县二级机构。
  
  一个有建设乡土村社经验的镇长,一把手主抓十几个,乃至二十几个村庄。
  
  就能够更为迅速,在一两年之内,把主抓负责的村庄,建设成乡土村社。
  
  这个二级结构,肯定是专门为建设乡土村社而设置。
  
  在吕宋,乡土村社建设速度越快,吕宋稳定的就越快,更有利于统治。
  
  吃饷人数增加,咬咬牙,也可以接受。
  
  但他不舍得这八百忠心的好苗子。
  
  读书学识多寡,其实根本不重要。
  
  朝廷是以功名高低来任命官员。
  
  可他们燕藩不一样。
  
  燕藩不是搞权力。
  
  而是搞事业,实干!
  
  相较于功名高低。
  
  实干能力才最重要!
  
  这八百人,他早注意到了,本打算将来安置在王爷治下,省府州县这些位置上。
  
  朱棣含笑道:“伱不要肉疼,我这样安排,是有原因的,咱们能不能长期统治吕宋,取决于两个方面,一、基层百姓对我们的观感,二、对吕宋孩子的教育同化。”
  
  “基层就是这些直接接触百姓的镇长,这部分人,必须是绝对心向咱们燕藩,愿意为燕藩事业,奉献的。”
  
  “教育就是咱们将来要开办的学堂,教孩子的先生,思想上决不能有半点问题……”
  
  两百多跟随吴海闹事的年轻读书人。
  
  功名更高,学识更渊博。
  
  但这群人的思想不稳定,甚至不纯!
  
  就绝对不能做直接面向底层百姓和育人的事情。
  
  “这群人,放在省府州县这些位置上,暂时替咱们做事,咱们也对他们进行考察,若是思想真的改变者,那就提拔任用,若是伪装,今后陆陆续续清理掉便是……”
  
  给这群人更高的文官权力,其实并不可怕。
  
  暂时帮他统治吕宋。
  
  等他治下的读书人多了,可用之人多了。
  
  清洗掉便是了。
  
  “进忠,你找时间,和八百童生好好谈谈心,告诉他们,去下面基层任职,只是暂时两三年任务,等咱们可用之人多了,就会取消镇一级机构,而他们也会根据在下面履任的表现,进行相应的提拔,直接越过县令,升迁更高的位置也不是不行,我看他们实干的表现!”
  
  镇这一级,只是一个临时的机构。
  
  其实,当时在朝廷推行乡土村社时,他就打算建议朝廷,设置这样一个临时权力机构。
  
  在乡土村社推行结束后,就马上取消。
  
  思来想去,他又把这个想法否决了。
  
  他有顾虑。
  
  他在大明说了不算。
  
  他能建议成立。
  
  可将来,能否取消,他就说了不算了。
  
  权力机构的管辖范围一旦开始蔓延后,官员们就未必愿意收手。
  
  大明现在是两百个百姓,养活一个吃皇粮的。
  
  如果再全面增加镇一级。
  
  恐怕就是一百个百姓,养活一个吃皇粮的了。
  
  太可怕了!
  
  大明别说发展了,可能会很快被这群吃皇粮的吃垮!
  
  可他治下,他为了尽快推行乡土村社,稳定吕宋百姓,设立县镇二级机构,势在必行。
  
  他也有信心,将来能结束!
  
  “这个二级机构是暂时的,你们文官要牢记这一点,咱们养活不起这么多吃饷的人,而且也没有必要,中原历朝历代,其实也存在县域内的二级机构,只不过是隐晦的,是由县府和地方士绅组成……”
  
  “未来乡土村社建成后,所谓的隐形二级机构,就是由县府、雇工身股制商行、乡土村社共同组成。”
  
  “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商行,两种经济结构,施行高度自治,自负盈亏,县府只负责税收、地方治安诉讼、教育、政策传达和引导,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我们官府,绝不插手,乡土村社和雇工身股制商号的盈亏问题,他们破产也是他们的事情,百姓、雇工只能埋怨领头人的能力不行……”
  
  “我们从农村土地、农具等原始股本不可转让,这些制度方面,保障百姓还有无数次重头再来的机会,做好这些制度性建设,教育、农田水利等基础性建设后,他们内部的事情,我们只按照未来制定的燕藩律法进行裁判,其他的绝不插手,如此,无论发生什么矛盾,他们的怨气,都在所处的一个个小经济体内……”
  
  夏时敏听闻后,眼睛顿时一亮。
  
  周朝的国祚为何有八百年之久?
  
  为何后来一些人,推崇恢复周礼。
  
  很大原因,就是有人觉得,周朝的制度,其实比秦朝以后的郡县制更稳定。
  
  其实,有些话推崇周礼的读书人不敢说出来。
  
  那就是恢复分封制!
  
  分封制下。
  
  百姓和中枢没有矛盾。
  
  所有的矛盾,来自于百姓和分封诸侯领主之间。
  
  百姓会反一个,压榨剥削他们的诸侯,但很少直接喊出,推翻周王朝。
  
  但分封制的弊端也很大。
  
  就是诸侯领主的势力太过庞大,发展到最后,诸侯就能直接威胁到中枢了。
  
  王爷的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
  
  其实在造福百姓的同时。
  
  也是一种另类的分封。
  
  只是,在郡县制之下,把民间财富,切割成无数小碎块,分给一个个经济团体。
  
  每个县府,相对于这些散碎的经济团体,就是‘中枢’。
  
  燕藩政权只要保持中立、公正。
  
  经济团体内部的矛盾,怨气就会首先对准团体内部的领头人。
  
  绝大多数情况,无法形成,百姓和政权之间的直接矛盾!
  
  等于在政权和百姓中间,又设立一个受过的机构。
  
  即便将来,县域之内,县令做的不好,朝廷只要严惩县令,就能平息百姓怒火。
  
  就好像周朝中枢的君主,惩罚诸侯一样。
  
  县令比诸侯更好惩罚。
  
  至于县域之内,经济体做大,染指县域权力也不怕。
  
  自始皇帝中枢集权后。
  
  财富就永远斗不过权力!
  
  ……
  
  夏时敏、蒋进忠一群文官都已经发现了,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对于政权延续的一些好处。
  
  都在默默琢磨着。
  
  而毛骧的讲述还在继续。
  
  已经从涉及文治方面,转入了军事方面。
  
  “王爷,根据我们的情报,从我们逼迫吕宋朝廷,为民都洛岛中原迁民争取利益开始,吕宋王朝就已经在积极备战,并且,随着陈祖义夺取马六甲王朝后,双方就产生了联络,陈祖义向吕宋王朝派遣了部分工匠,教会吕宋王朝铸造短管身火铳,还有一种射程很近的木炮,听说是把榆木掏空,装填火药和铁砂……”
  
  朱棣听闻后,不由微微诧异。
  
  陈祖义不愧是中原迁民。
  
  其麾下工匠的铸炮工艺不够。
  
  竟然想办法,搞出这种木炮。
  
  “吕宋真正有效统治的地区,是中央吕宋地区,科迪勒拉行政区、南他加禄等地区,相当于咱们大明的羁縻区,统治力十分松散,中央吕宋地区,有一百万人口,吕宋朝廷,有五万精锐军队,五万类似于宋朝的地方厢军,据军情司成员汇报,这一年多,在陈祖义的支持下,吕宋王朝五万精锐中,有两万人,按照陈朝新军的编制,整编为配置火炮和火铳的新军……”
  
  陈朝新军编制比朱棣陆军第一镇编制更大。
  
  一个镇两万人!
  
  反观朱棣。
  
  除了陆军第一镇采取整编镇模式。
  
  余下新编的,都是混成协。
  
  没办法。
  
  首先,朱棣麾下,没有那么多能够统帅整编镇的将领。
  
  谭渊统帅一个整编镇,指挥也勉强。
  
  张武、周浪、王继业等人更需要在战争中不断成长。
  
  他们执掌一个协,已经是能力的极限了。
  
  就这,还得配置参谋人员辅助。
  
  当初搞军中参谋制。
  
  并非朱棣一开始的初衷。
  
  是后来,发现各级高级将领,指挥起来实在比较费劲儿,才设立了参谋制。
  
  这也是,燕藩陆军各级主将和参谋能很好配合的原因之一。
  
  因为能力暂时还不够掌握全军。
  
  所以更容易接纳参谋。
  
  当然,制度和习惯形成,燕藩海陆军参谋,也会一直在军中占据重要位置。
  
  “随着民都洛岛推行乡土村社成果显现,周围的吕宋百姓聚集村也开始效仿,而与咱们中原一样,吕宋的精英层,也把乡土村社视作洪水猛兽,最近一年,不断和民都洛岛的中原迁民发生冲突……”
  
  ……
  
  等毛骧介绍完后。
  
  朱棣笑问:“谭渊,民都洛岛的自卫军是你们陆军帮忙训练的,他们的战斗力如何?”
  
  民都洛岛自卫军规模不大。
  
  只有千余人。
  
  不过,这支力量如果使用好了,也能发挥大作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