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7【于老的网络课】 (第2/2页)
“这个想法很好,”于教授问道,“智能手机跟现在用的手机有什么区别吗?”
陈贵良说:“智能手机还在初步发展阶段。但它未来的发展方向,就类似能握在手里的个人电脑。”
于教授惊讶道:“这么先进?看来我已经落伍了,都没有听说过智能手机。”
陈贵良说道:“新技术发展很快,我们现在只能追赶美国的脚步。”
“只要用心,就一定追得上的。”于教授鼓励道。
陈贵良怕他累着:“我们再听一会儿京剧吧。”
于教授笑道:“我还没那么经不起折腾。”
陈贵良说话之间,已经按下录音机的播放键,于教授笑着闭眼靠在轮椅上听戏。
直播员那边,还在慢慢发布文字课程。
摄影师时不时拍一张于老的照片,取下数据卡交给直播员把图片发出去。
“直播间”人数不多,但也不少,已经增涨到12万人。
到学生提问环节,观看人数终于突破15万。
直播员选了一个问题:“于老,有一位锦城学院的同学问,你们当年是不是完全用算盘来计算数据?”
于教授笑道:“有用算盘。但也有一台计算机,很多单位一起使用。我们单位能使用那台计算机5%的时间。”
直播员噼里啪啦打字回复网友,又说道:“有一位浙大的同学问,您当时的研究领域好像不是这个。接到任务的时候是什么想法?”
于教授说:“大家都不是研究这个的。但美国欺负人,军舰都开到我们近海了。我们怎么能忍?以前学的那些知识,只能先放到一边,铁了心要把这个搞出来。”
直播员回复网友之后,又说道:“有一位西交的同学问,你们当时都遇到什么困难?”
于教授说:“全是困难啦。刚进组的时候,大家连用什么元素来反应都搞不清楚,只能引用美国那边公开发表的论文。美国的论文数据是错误的,害得我们走了弯路。事后想想,美国人可能是故意发表错误数据。”
讲座和问答,只能使用非常模糊的表达,不能谈及具体的敏感词汇。
甚至连用于教授名字来命名的构型都不能提——其实已经可以提了,但相关部门谨慎起见不让说。
直播员忽然笑道:“于老,这里有人说,他是您当年的学生,现在担任某机构的研究人员。他借自己手下博士生的账号向您问好。多年未见,没有您的联系方式,只大概知道您现在住哪儿。他还问2009年的春节,方不方便来给您拜年。”
于教授乐得合不拢嘴:“有时间,哪天来都行,甭管什么过不过年。我一般都在家的。要是我恰好不在家,就让他跟警卫联系。”
又回答了一些问题,这趟网络图文讲座正式结束。
陈贵良问直播员:“多少学生听讲?”
直播员刷新了一下:“将近18万。网络刷新有延迟,应该已经超过18万了。”
陈贵良笑道:“于老,您今天又有了18万个亲传弟子。”
“哈哈,”于教授笑得很开心,掏出一张存折说,“你们这个形式很好,以后还可以来找我。对了,你说要把我的讲课酬劳捐给希望工程。把这张存折里的钱,一起捐了吧,帮我捐给这次的灾区人民。”
陈贵良双手接过存折:“下次来的时候,我把捐款凭据给您带来。”
于教授说:“我相信你。”
陈贵良告辞的时候,于老的家人留他们吃饭,再三感谢之后才离开。
陈贵良这次还带了礼物,说是自己写的书。
于教授也不知道是什么书,等他们离开之后,才拆开包装纸查看,却是《明朝那些事儿》的前五册。
于教授翻开读得津津有味,这玩意儿读起来不费脑子。
陈贵良带着摄影师和直播员,在附近找了一家饭馆吃午饭。谈起于教授的居住条件,大家都是一阵唏嘘感慨。
这次的图文直播非常成功,18万峰值在线已经特别牛逼了。
直播内容摆在那里,还会有更多学生来浏览。
陈贵良又给边关月、陈小旭打电话,约好时间下次一起去拜访于教授。
边关月给于教授唱川剧,看酷爱京剧的于老喜不喜欢。
陈小旭打算唱《枉凝眉》,再跟于教授聊《红楼梦》剧组的趣事。尤其是那些红学家的趣事,想必老人家会很感兴趣,毕竟于老是红学爱好者。
陈贵良忽然想起自己的老祖祖,就是今年冬天过世的。
他打算趁着回老家当火炬手,在祖祖家里多陪几天,买个轮椅推着老人到处走走。
………
(推荐一本重生文:《从2008开始》,牛马程序员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