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2【报道一出,全川闻名】 (第2/2页)
……
正月十八。
新一期《西华都市报》出炉。
这个报纸已经连续六年,位居全球日报发行百强行列。
目前的日均发行量为110万份,主要发行地点在川渝地区。
不但全川的机关单位自动订阅,普通老百姓也喜欢看,随便找一个报摊就能买到。
肖卫东是个普通小老板,他在蓉城开了一家照相馆。
主要收入来自于拍证件照,也兼营打字复印,还顺便卖报刊杂志。
综合性经营。
其实店面很小,除了自己之外,只有一个年轻学徒。
照相馆开在老巷子里,每天都有街坊来坐坐,顺便蹭他卖的那些报纸看。
“肖老板,生意好哇?”
“好啥子哦,半上午才来两个照相的。你要不要照一张嘛?”
“老子的遗像都被你照好了,还要照啥子相?”
这个老街坊,大摇大摆进店搬板凳,然后坐在店门口免费看报纸。
肖卫东调侃道:“你还安逸也,要不要再给你泡杯茶来?”
“也可以,麻烦了哈。”老街坊笑道。
老街坊看的正是《西华都市报》,这属于蓉城市民读报的首选。
忽有客户来拍证件照、复印身份证,肖卫东便让徒弟去干活,自己躺在树荫下打盹儿。
没过一会儿,他就听到街坊说:“吔,这个学生还凶诶!”
肖卫东问:“凶啥子嘛?”
“写文章保送清华北大,还啥子七步成诗,读初中就敢跟黑社会对着干。”
“冒皮皮(吹牛)也信?”
“你自己看嘛。”
肖卫东过去瞅了一眼,便拿起另一份《西华都市报》,直接翻到文化娱乐版面。
文化版头条文章赫然是:《当代版七步成诗——探究一个天才文学少年的成长之路》。
“今年一月中旬的青松城酒店,名家满座,媒体云集。《文汇报》资深编辑董红康,给出四个关键词,要求高三学生陈贵良,必须当场写出一首古诗。堂堂知名编辑,为何要刁难一个高中生?”
“时间还要退回到前一天。第六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如期举行,来自龙都市富世二中的学生陈贵良,以一篇《瀛海行》惊艳评委会成员。文化部前部长王檬先生,对《瀛海行》给予高度评价,并召开研讨会详细分析鉴赏。包括清华北大在内,各大高校争相特招陈贵良,甚至出现了抢人现象。”
“《瀛海行》的序和诗,通篇采用古文写作。且文笔老辣,想象诡谲,气势磅礴,立意高远。这不像是高中生能写出的文章,《文汇报》编辑对此提出质疑,并现场出题进行考验。陈贵良同学拿起毛笔,行走七步之后,写出一首质量上乘的五绝古诗。董红康编辑连连称赞,并带走古诗手稿收藏。”
“一个小县城的高中生,为何会有如此深厚的古文功底?笔者带着疑惑,走访了陈贵良的初中和高中母校……”
后面的内容,穿插着对陈贵良初中、高中老师的采访,以及派出所和乡场摊贩的采访内容。
就连陈贵良的小学也有提及,因为初中的副校长,经常走访乡下各村小学。
贫穷乡村的留守儿童,从小没有课外书看,只能背诵课文和字典。
初中时勇斗社会黑恶势力,并促成帮会头目被捕判刑,而且中考还获得全镇第一名。
高中又省吃俭用,饿着肚子买书看,学习成绩也没有落下,孤身前往魔都一鸣惊人!
“咋个样嘛?”老街坊问。
肖卫东说:“牛逼。硬是要得!”
“你们在说啥子?”又一个街坊来蹭报纸。
肖卫东把《西华都市报》递过去:“一个川娃子,凶得很,文武双全。”
那个街坊把文章看完,居然掏钱想买报纸。
肖卫东笑道:“你今天还大方诶,舍得出钱了。”
街坊说道:“老子要买回去,等孙子放学了拿给他看。别个家的娃儿好听话,就他一天到黑只晓得耍。”
“多打几顿嘛。”
“打不出来。”
先前那老街坊说:“这个叫陈贵良的娃儿确实厉害,硬教是教不出来的。别个是留守儿童,屋头也没得人管,全靠自觉。脑壳灵性,放在古代肯定考秀才。”
“啥子秀才哦,考进士!”
“近视?还要配眼镜嗦。”
“你晓得个锤子!”
“……”
陈贵良这次是真出名了,至少在蓉城特别有名。
因为仅在蓉城一地,《西华都市报》的销量就有70多万份,而且往往多人共看一份报纸。
龙都市的日报记者后知后觉,次日开车杀向学校,成为实地采访的第二人。
至于在二中,陈贵良已是学校的风云人物。
稀里糊涂收到不少学妹的情书。
——
(感谢不如去吃饭大佬的盟主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