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7【教导主任:陈贵良品学兼优,向来懂事听话】 (第1/2页)
腊月二十八,中午。
“大姐,二中怎么走?”
“前面一直开,过几个路口有转盘。过大转盘再往前开,遇到路口莫去管,看到有红绿灯再左转。顺着那条路一直开,到了全是网吧的街道你再问。”
“谢谢大姐。”
记者陈锋踩下油门,六七分钟之后,来到网吧一条街。
这里的生意不怎么好,学生全放假了没客源,有些网吧干脆直接歇业。
问路又开一两分钟,终于来到学校门口。
但大门紧锁,校外店铺也全是关门歇业状态。
他只能下车到处转悠,走了好几分钟,总算遇到一个活人。
“大哥,我是《西华都市报》的记者。请问怎么找二中的校长?”
“我咋个晓得?你往那边走,从二中的后门进去,里面是教职工家属区。”
“谢谢大哥。”
陈锋又跑去学校后门,他运气还不错,直接从门卫那里搞到教导主任的电话。
“喂,杨主任你好,我是《西华都市报》的记者陈锋。”
“陈记者你好。”
“我目前在二中的后门,想要采访学校一下领导。”
“行行行,你稍等,我马上就过来。请问贵报想了解什么?”
“二中有位学生叫陈贵良,拿到了新概念大赛一等奖。而且他的文章很受重视,清北复旦北师大这些学校抢着特招他。”
“你是说陈贵良?”
“陈贵良有什么问题吗?”
“没有,绝对没问题。陈贵良同学在我们高三的实验班读书,一向懂事听话、努力学习、团结同学、品学兼优。陈记者你稍等,我十分钟之内就到!”
教导主任杨振中,不住教职工家属区,去年在新城区买了套房子。
他抄起那破车钥匙就下楼,边跑边给校长打电话:“严校长,有大喜事!”
严校长笑道:“怎么,要给我拜早年啊?”
“你现在哪里?”杨振中问。
严校长说:“在跟一个朋友吃饭。正好郭小四回家过年,我托这朋友去请一下,让他下学期回母校讲座捐款。到时候,再请二三十家媒体宣传宣传。”
下学期,郭小四确实会来。
搞了一个文学讲座,顺便签名售书,再给母校捐款五千元。
但二三十家媒体记者的车马费,就花了老鼻子钱!
富世县太过偏僻,而且路况极差。就算是蓉城的记者,来这里都要耽搁两天。如果是魔都的记者过来,舟车劳顿耗时数日,一两千块钱根本打发不了。
杨振中说:“我们学校,又出了一个新概念一等奖。好像搞得挺大,清北复旦抢着特招。”
“你从哪听到的消息?”严校长惊喜道。
杨振中说:“《西华都市报》的记者都来了,就在学校后门等着呢。”
严校长道:“那你赶紧去接待,务必把人给稳住。我在市区,至少四十分钟才能赶到。”
“好,我去开车了。”
杨振中挂断电话,又给陈贵良的班主任打去。
“刘老师,你在哪里?”
“在走亲戚。”
“远吗?”
“黄葛镇。”
“让你老公赶紧开车,带你回学校后门。”
刘淑英完全摸不着头脑,对丈夫说:“开车回学校。”
“不吃完就走?”高瞻道。
夫妻俩今天提前回娘家团年,大年三十在自己家过,初二再走高湛父母家。
刘淑英说:“有急事,你快开车。”
高瞻只能骂骂咧咧,走向自己的奇瑞QQ。
刘淑英则跟亲戚们简单解释。
他们的女儿正在读大学,寒假也回家了,追出来问:“就算有什么急事,也该吃完再走啊。”
“你别管。”
开车回县城的路上,高瞻问道:“到底什么事?”
“不知道。”刘淑英说。
高瞻提车两个月,车技已经练出来了,把奇瑞QQ当赛车开。
紧赶慢赶来到学校后门,刚下车就有人迎上来:“高老师,刘老师,打扰两位吃饭了,我是《西华都市报》记者陈锋。”
“陈记者好!”
两口子连忙握手。
杨振中解释道:“是这样的。你们班那位品学兼优的陈贵良同学,这次在新概念大赛写了一篇好文章。清华北大都抢着要他。由于写得太好了,《文汇报》副刊编辑非常怀疑,当众给出题目让他写古诗。结果呢?陈贵良同学不负众望,来了一个当代版的七步成诗。”
刘淑英心想:陈贵良的留校察看处分,就是你亲自签的字,现在又说他品学兼优?
高瞻先是一愣,快速反应过来:“陈贵良这个学生,我一向都很喜欢,早就知道他非常有才华。高二的时候,他拿着一本《纯粹理性批判》,跑来问我该怎么理解。才高二的学生啊,居然就开始看康德的书。”
这是真事儿,高瞻当时无法回答,便让陈贵良少看闲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