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第1/2页)
江月瑶心中记挂着为萧旭筹备教学用具之事,待将家中诸事一一安顿妥当后,便怀揣着十根紫参,踏上了前往远宁县的路途。
此去远宁县,她心中早有盘算,那西市的胡商商集,便是她此行的目的地,其一是为钱霖的医馆,其二听闻那里商贾云集,各类珍稀物件应有尽有,说不定还能寻得些意外之喜。
还未走近西市胡商商集,远远地,便能听见那喧嚣热闹之声。
商集之中,人群熙攘,摩肩接踵,来自五湖四海的商贾汇聚于此,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异域语言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
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招牌旗帜随风飘扬,五彩斑斓。
有来自波斯的地毯,色彩艳丽,图案精美;还有大食的香料,散发着浓郁而独特的香气,引得过往行人纷纷驻足嗅闻。
更让江月瑶惊奇的是,竟还瞧见了西洋洋人。
他们金发碧眼,身着奇异的服饰,高挺的鼻梁,深邃的眼眸,与中原人士截然不同。
这些洋人带着各种新奇的玩意儿,有能折射出奇异光芒的玻璃制品,还有造型古怪的机械小物,引得众人围在一旁,好奇地打量议论。
只是这繁荣的商贸却与普通老百姓无关,江月瑶打量了一下,来采购的大多都穿着绫罗绸缎,恐怕是长期经商的世家。
毕竟这远宁县是边关三国交界处。
她在这热闹非凡的商集中穿梭,目光四处搜寻着钱氏医馆。
没走多远,古朴典雅的招牌“钱氏九如馆”便映入眼帘。
她心中暗自赞叹,钱霖果然是个有文化底蕴之人,这医馆之名别具一格。
要知道,寻常医馆多以“保和堂”“济世堂”为名,虽寓意美好,却略显俗套。
而这“九如”二字,源自《诗经》中的“天保九如”,祈愿世人“如山如阜,如冈如陵”,暗含着医馆以医道助人福寿双全的美好愿景,高雅又不失深意。
江月瑶抬脚走进医馆,前台的伙计正忙着抓药,抬头看了她一眼,却并未认出她来,只是礼貌性地问道:“姑娘,可是有什么病症要瞧,还是来抓药?”
江月瑶刚要开口,这时,小伙计清风从里间走了出来,一眼便认出了她,脸上顿时堆满了笑容,连忙迎上前来,说道:“江夫人,是您啊。您可算来了,快随我进去,我家大当家的正好在这里。”
江月瑶有些诧异,心想自己与这清风不过一面之缘,他竟能如此热情相迎。
来不及多想,她便跟着清风来到了后堂,见到了钱霖。
钱霖正坐在桌前,翻阅着一本账本,见江月瑶进来,放下手中的书,起身相迎。
江月瑶从怀中掏出那十根紫参,略带歉意地说道:“钱公子,这是我好不容易寻来的紫参,只是品相不太好,还望你莫要嫌弃。”
钱霖接过紫参,仔细端详了一番,眉头微微一皱,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之色。
这紫参的色泽不够鲜亮,个头也大小不一,确实算不上上品。
但他还是说道:“江夫人一番心意,这紫参虽品相欠佳,但药效还是有的。这样吧,我给你十五两一根。”
江月瑶听闻,心中一喜,这价格比她预期的要好上一些。
她连忙道谢:“多谢钱公子,你真是公道。”
钱霖笑了笑,从抽屉里拿出一个令牌,递给江月瑶,说道:“江姑娘,这是我钱氏商行的令牌,你拿着它,去我钱氏的医馆或者商行,买东西价格都能打八折。而且,若是你日后有什么急事找我,拿着这令牌,也能更快地找到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