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光耀三湘(一) (第1/2页)
光绪32年春夏之交,邵阳廖家小院。
清风穿过枯死的树梢,在一堆落满尘埃的辫子间穿过,从巷子里小院的门缝里来带一声婴儿的哭啼。
廖家老爷子在小院里看着产婆探出头来,对着他连连拱手:“恭喜老爷子,是个男娃!”
老爷子欣喜若狂,看向身旁戴着眼镜,却挥舞着满手老茧的儿子:“儿啊,廖家有后了。”
自幼熟读经书,却无望以学识为晋升之资的男人颤抖着向前走了两步,忽然扭头:“父亲,我邵阳廖氏耕读传家,到了这一辈时逢乱世,这孩子不能再走你我的老路了。”
“我儿此言有理,昔年我让你赶考,先遇上甲午年兵败黄海,朝廷割地赔款,第二次赶考遇上戊戌变法,朝局不稳龙凤相争,好不容易等到风头过去,却又遇到八夷乱华,断了你科举之念。”老爷子看台望了望天:“此子应时而生,或能破此桎梏,有一番成就。”
男人扶了扶眼镜:“《楚辞·九章》言,耀三湘兮英华,便取名耀湘吧。”
老爷子点头认可,听着屋内有力的哭声:“耀湘.耀湘.自然光耀三湘!”
——
红河平原的雨季将战场化作一片沼泽,翻滚的泥浆,滂沱的大雨,当然少不了炎热的天气与无处不在的蚊虫。
饶是在这里习惯了一年的廖耀湘部都觉得难以适应,条件之艰苦远超国内抗日战场。
挖好的战壕混着泥浆没过了膝盖,时不时冒出来的毒蛇在水里潜伏,稍有不慎,就可以吃战友的席面(蛇肉)了。
无处不在的蚂蟥就连你扎紧了裤脚都能从缝隙中钻入,一旦出现伤口,极为容易溃烂流脓!
若不是第7师还沿用沈复兴与俞程创立的《战时医用管理条例》,怕是那些伤兵就算送回河内,也难逃一死。
第7师已是如此情况,日寇那边也就好不到哪里去。
中村明人从指挥部赶到越池不过60多公里的距离,卡车不能通行,厚重的皮鞋踩泥地里,每走一步就像是在拔萝卜一般。
若是让泥水进了皮鞋,那个中滋味,绝对让人毕生难忘。
他的第一匹战马在头一日就被毒蛇咬死,第二匹战马喝了河水后与士兵们一起感染,这不是少数现象,沿途已经有数百匹骡马倒在路旁,混入红河平原的黏土里,成为土地的养料。
跟随他前进的警卫半数高烧不退,战马更是驮着他行到半路直接倒地不起。
紧接着而来的便是大规模的疟疾与战壕足,几乎每个士兵都要在泥浆中步行,特别是要推着翻卷起无数泥浆的卡车,双脚长期深陷泥潭,导致皮肤溃烂脱落。
面对如此情况,中村明人骑在新到的战马上,雨水顺着帽檐滴落,他望着无数在大雨中挣扎的士兵与强征而来的当地百姓,嘴角扯出一丝冷笑。
因为前线的部队已经突破了越池后面的第一道防线,些许沿途的困难,帝国士兵一定可以克服的。
但参谋长西村利温早已头大如麻,开战至今,非战斗减员已经超过了3000人,这是一个极为庞大的数字。
每天有无数的病号等待着向崇左、钦州转运,往返的队伍几乎让后勤陷入崩溃状态。
寺内寿一司令甚至为了缓解兵力不足与长途转运的问题,已经决定主动撤出南宁,等中村明人拿下河内,全体向河内转移。
第三日
中村明人终于踏入河内西部门户:越池!
但这座城市却让他极为失望,入眼便是大量的棚户区,甚至砖瓦房都难以见到,他如何都没有想到越池作为富寿省行政中心,最好的建筑就是那栋政府大楼与桥梁、码头。
就算是当地的富农,也只是买不起河内房产的穷人罢了,那破旧的程度与四处漏水的屋檐,让中村明人感觉这整个城市都湿哒哒的,整个城市都在漏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