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深空防卫》 (第1/2页)
就在白垩纪的人们讨论恐龙生存问题的时候,二十二世纪的人们更担心自己的命运。一方面,世界医学界正在忙于应对“幻灭病毒”;另一方面,世界顶级的科学家还要面对小沈星的挑战。
凌晨三点,全球天文监测网络的红色警报划破了夜空。位于智利的帕瑞纳天文台率先捕捉到异常,小沈星群再一次变轨,并以每秒28公里的速度向地球逼近,其轨道计算模型显示,与地球的撞击概率高达78%,预计将在二年后抵达近地轨道。甚至有些先锋陨石,已经飞到了“星瑞太空城”附近。
消息像野火般席卷全球的各个宇宙观测站。在丽江天文观测站,沈星云一脸愁容,小沈星已经叩响了地球之门。这位深耕小行星领域几十年的教授,眉头拧成了死结,连鼻梁上滑下的眼镜都没心思推,方案里那三条用加粗字体标注的“核心策略”,竟然全是些翻来覆去的旧思路,连半点突破性的想法都没有。
他将文件“啪”地拍在实验台上,试管架上的试剂瓶跟着晃了晃。“第一条,在小行星轨道上布设核地雷、激光墙甚至反物质装置,想把它炸碎或直接摧毁。”沈星云的手指点着纸面,语气里满是不屑,“太想当然了。你们想过吗?这小沈星群直径超过15公里,或者更宽,就算真能拦下来,炸碎的碎片里,光是直径超过1公里的就有上百块,这些碎片会像带火的陨石雨一样砸向地球,到时候海洋沸腾、大陆起火,和直接被撞击有什么区别?还是大面积灾难!”
助手杨冬华递过一杯温水,小声道:“教授,您先别急,看看第二条。”
沈星云喝了口温水,目光移到第二条策略上,参考科幻片《天地大碰撞》的思路,直接在小沈星主要星体的表面安装核武器或反物质装置,利用爆炸推力强行推离其轨道。
他指尖划过方案上印着的小行星模拟图,叹了口气:“想法是好的,但接近小行星本身就是个天大的难题。首先得用探测器分析它的物质成分,是硅酸盐还是金属质?表面有没有剧烈的地质活动?这些数据没弄清楚,贸然靠近就是送死。就算抛开这些不说,现在人类最先进的‘远航者三号’亚光速飞船,最快速度也只有0.3倍光速,从现在开始,要飞到小沈星的飞行轨道,最少需要整整17520小时。而且小沈星还在以每秒23公里的速度绕太阳公转,同时自身还在不规则自转,想在这种情况下稳定停靠,给它装炸药?比在飞驰的火车顶上架大炮还难!”
等看到第三条策略,沈星云更是忍不住笑了,只是这笑容里满是无奈。第三条写着:在地球精确测定撞击点后,组织大规模人员疏散,美其名曰“被动防御”。这无异于让大家都去学潜水,当灾难来临的时候,大家就可以躲到水底下去,像乌龟和鳄鱼一样,生存下来。等小行星撞击地球后,地面上的生物都灭绝了,而水中的生物却存活下来。
他猛地将方案往桌上一摔,连连摇头:“这和十年前那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里的想法有什么区别?没新意,更不实际!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撞击点要是在海洋,引发的海啸能淹没半个大洲;要是在陆地,扬起的尘埃会遮蔽阳光好几年,到时候往哪疏散?疏散到天上吗?”
杨冬华看着教授紧锁的眉头,犹豫了片刻,还是轻声问道:“教授,这几十年人类太空探索进步明明这么大,亚光速空天飞船能在近地轨道长期滞留,去年‘开拓者号’还成功在改造过的火星基地建立了永久生活区,甚至‘寻星者号’探测器都飞到了40光年外的宝瓶星座,传回来了行星大气数据。可真到危难时刻,怎么大家还是这么慌?您觉得……暂时逃离地球,往火星或者其他星体转移的办法,可行吗?”
“情况比你们想象中还糟。”沈星云走到实验室中央的全息投影前,手指一点,调出国际航天局刚刚发来的红色预警数据,屏幕上,代表飞船数量的蓝色柱状图,连需求线的一半都没到。“根据国际航天局的统计,要把至少十亿人送往火星、木卫二或土卫六这三颗星体,至少需要1500艘满载量5000人的亚光速空天飞船,还得用1190亿吨特殊矿物kc20提炼固体燃料,这种矿物只有月球背面才有,现在人类的月面矿场每月产量还不到100万吨,就算全用来炼燃料,也差得远。但现在呢?人类手里只有327艘空天飞船,其中还有一半是货运飞船,根本没法载人连需要量的零头都凑不齐,谈什么逃离?根本不具备逃离条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