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3章 67.3亿美币!治不了深蓝科技,难道还治不了一个山田? (第1/2页)
最高10%?
也就是说,只需签下10亿美币的二代深蓝电池采购合同,就能拿到每千瓦时320美币的供货价?
马斯克嘴角一扬,脸上随即绽放出一抹灿烂的笑容。
对他而言,10亿美币的合同根本不算难事。
要知道,特斯拉上半年的全球总销量就达到了4.1万辆,营收更是高达61.5亿美币。
而深蓝电池的成本,占了整车售价的40%。
如今供货价降低两成,一辆ModelSLR的售价至少能下调1万美币,这对销量的提升无疑会大有帮助。
另外,公司的毛利率也能随之增长。
宝马的采购部总经理赫伯特皱了皱眉。
公司在2014年唯一的量产纯电动车型是BMWi3,这款车上半年仅卖出1.1万辆,即便加上摩托车业务,一年也很难消耗掉价值10亿美币的动力电池。
除非,宝马选择开发新车型,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投入更多资金与资源。
可赫伯特转念一想,无论宝马在这一领域如何努力,赚到的利润都远不如深蓝科技。
他们这些汽车品牌,反倒成了陈延森的“打工仔”。
想到这里,赫伯特下意识瞥了一眼不远处的马斯克,心底不由地暗骂了一声。
若是宝马不做电车,特斯拉就会来抢占燃油车的市场份额。
反之,又得为深蓝科技打工。
人在缝隙,左右为难!
北汽、上汽、长城、比亚迪和江淮的厂商代表,也隐隐察觉到了这一情况。
不过,好在有上面的补贴兜底,深蓝科技赚得多,他们也没少赚。
大不了低端车型用传统锂电池,中高端车型用深蓝电池,这样既能控制成本,也不会影响中高端产品的竞争力。
山星的孙荣振和苹果的葛悦则一脸平静。
两家凭借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全球出货量,自然不会把10亿美币的采购合同放在眼里。
因此,相比采购金额,他俩其实更关心二代深蓝电池的定价标准。
“为了答谢各位对深蓝科技的支持,今天在现场能签下合同的,我们可以给到每千瓦时480美币的优惠价。
等过了今天,价格就会恢复到500美币的原价。”
马志奥缓缓转动身体,目光扫过在场的所有人,语气平淡地宣布了这个消息。
可他的神态间,却透着一股“老子这是给了你们天大便宜”的架势。
“480美币?与它的性能比起来,定价倒是不算太贵。”马斯克暗暗思忖道。
毕竟此前松下的那种垃圾货色,每公斤能量密度仅有160瓦时的18650锂电池,还敢报价250美币。
通常来说,能量密度低的电池,若想实现更强的续航性能,就只能靠增大电池组的体积与容量。
可电池包越大,重量越高。
然而,过重的负荷会严重“拖累”车辆动态性能,比如加速能力下降、制动性能衰减和操控稳定性变差等。
此外,额外增加的重量还会抵消部分续航增益,甚至陷入“越重越费电、越费电越需扩容电池”的恶性循环。
结合低能量密度电池的种种弊端来看,这类产品显然不符合纯电汽车的长远发展要求。
马志奥顿了顿,待现场的讨论声稍缓后,继续向众人介绍起二代深蓝电池的相关细节。
从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到保障双方权益的长期合作机制,再到高效履约的供应交付流程,以及清晰透明的结算方式,都逐一做了说明。
面对每千瓦时480美币的高价,大多数采购商都没有退怯,反正买得多,还得以八折的价格购买一代深蓝电池。
每千瓦时320美币的售价,在2014年已经不算昂贵了。
当然,与十年后100美币左右的价格,还有着不小的差距。
陈延森的想法是,对不同能量密度的锂硫电池实行分层销售,低端产线用来培养市场、扩大用户基础,高端产线拿来赚钱。
否则,价格太高不利于销量增长。
以50千瓦时的电池包为例,如果采用深蓝电池,按每千瓦时320美币计算,单是电池成本就得1.6万美币,整车定价起码要4万美币,可对应的续航里程顶多只有350公里。
若想达到500公里以上的续航性能,在电池包上的投入成本就不能低于2.4万美币。
如此一来,整车售价就要突破6万美币才行!
但在汽车行业,想要获得更高的销量,最好能把价格控制在20万华元以下。
事实上,要是陈延森只想赚钱,他完全没必要降价。
可他真正需要的是员工和人道薪火,能带动更多的就业岗位才是王道。
至于赚钱?
从来都不是陈总的首要考量。
因为大二那年,在他的银行账户里,就拥有了冰冷的一百多亿.现金。
坐在台下的汪传福偷偷看向陈延森,心里不禁泛起一阵强烈的羡慕与嫉妒。
在他看来,深蓝科技无疑是一台全年无休的印钞机,更是一只源源不断下金蛋的母鸡。
据说深蓝科技在2013年的营收就超过了1100亿华元,利润最少对半赚。
东南亚那帮搞电诈、卖白面的公司,也没这么惊人的暴利。
反观比亚迪,给深蓝科技做代工赚的那点钱,跟辛苦费没什么两样。
可他心里也清楚,能赚代工费就算不错了。
就拿前两年如日中天的德赛电池为例,自从深蓝电池一上市,它的客户跑了九成九,最后实在撑不下去,只能无奈卖身,被深蓝科技吞并。
员工没变、设备没少,可背后的老板却换成了陈延森。
这场采购洽谈会极为简短,不到四十分钟,马志奥就完成了宣讲。
紧接着,进入签署采购合同的环节!
马斯克率先表态,毫不犹豫地签下了价值20亿美币的采购合同。
很明显,弗里蒙特工厂的生产线调试完毕后,使得特斯拉具备了更强的交付能力,底气也变得更足。
华为、苹果和山星紧随其后,果断签单。
总不能其他手机品牌都在用二代深蓝电池,自家的旗舰机型却还停留在一代产品吧?
这样的配置差距,让消费者如何能接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