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纳宝钗 (第2/2页)
“送你的这两首柳絮词……”姜念凝视着薛宝钗,声音比平日低哑三分,却在这静夜里格外清晰,“难为你还留着。”
薛宝钗垂首,耳畔明珠坠子轻轻晃动,在腮边投下细碎光斑:“怎可能不留?”
话音方落,忽觉发间一凉,玻璃镜中映出姜念修长的手指,正将一支羊脂玉并蒂莲簪插在她的云鬓。这玉簪通体无瑕,只在花心处嵌着两粒殷红珊瑚珠,恰似并蒂莲结出的莲子。
薛宝钗抬眼,正撞进姜念含笑的眼眸里。
“送你的!”姜念笑道。
窗外有风钻进来,吹得案上红烛摇曳。烛泪缓缓滑落,在烛台上积成小小的珊瑚树。
姜念忽又从身上取出一副花笺,含笑道:“我还特意又备了一副花笺送你,上头有我写给你的第三首《临江仙·柳絮》。”
薛宝钗甚是惊喜,眼中秋水微漾,忙接过花笺,徐徐展开,显露她熟悉的字迹:
“秦淮河上初邂逅,风拂青丝缘生。心湖乍乱漾微痕。情根何曾变?白首不离分。万缕柔情终不悔,任它日月浮沉。韶华同酿酒方醇。并肩织锦瑟,朝暮共烟津。”
这是他送她的第三首《临江仙·柳絮》了。
这一回,他借写柳絮表达了他与她的情事,并突出相守的主题。
“秦淮河上初邂逅”,是他与她初见。
“烟津”既指世俗烟火,又暗含渡口意象。他与她是在秦淮河上初见,又在大运河上结成了一对。
正是:
三幅花笺载深情,秦淮烟雨润今生。
不是柳絮随风舞,只愿缠绵化锦绳。
薛宝钗沉默中将第三首《临江仙·柳絮》仔细看了三遍,再难自持,竟忘情扑入了姜念怀中:“大爷这词……”她将花笺紧贴心口,“我……喜欢得紧。”声音已带了哽咽。
姜念抚着她如云青丝,嗅到发间茉莉清香,柔声道:“今日摆了四桌酒席,明堂正道的,加上一支羊脂玉并蒂莲簪,以及这第三副花笺,第三首《临江仙·柳絮》,你还觉得委屈么?”
薛宝钗仰起绯红的脸,眼中星光点点,咬了咬唇,娇声道:“有你这般心意,我……不委屈了!”
红烛高烧,那红罗帐上金线绣的并蒂莲纹,在烛光下泛着粼粼微光。
大红锦被上“囍”字团花簇拥,被下的褥单上铺着一方洁白如雪的元帕,静待落红点染。
姜念牵着薛宝钗坐在了床沿,将佳人抱入怀中,嗅到她身上幽香浮动。往日那冷香丸的凉意,今夜竟似化作暖融融的芬芳。
他俯身为她卸去发间玉簪时,那香气愈发浓郁——原是耳后都细细熏了上好的香露。
“今日你身上好香,散发出的香气比平日要浓多了。”
他的指尖掠过她绯红的耳垂。
薛宝钗羞得偏过头去,显露颈间一抹雪肤:“毕竟今儿是喜庆的日子,莺儿说了,我该多些香气才好。”声音细如蚊蚋,却引得姜念低笑。
他早发觉她今日不同往常:眉画得略浓,唇脂也比平日艳些,连指甲都染了淡淡的凤仙花汁。
帐外烛花“啪”地爆响,惊得薛宝钗一颤。姜念趁机将她发间最后一支金钗取下,青丝如瀑泻落,拂过二人交迭的衣袖。
一方红帕子被薛宝钗攥在掌心,揉出了细碎的褶皱。
“别怕。”姜念握住她微凉的手,放在自己的鼻上轻嗅,发觉她指尖还沾着墨香——是方才捧读花笺时留下的。
薛宝钗耳尖更红。
随即被他一把拉进了帐中。
红烛高照解罗衣,佳人暖香透绣帏。
烛花“啪”地爆响,盖不住帐中窸窣的衣料摩挲声,忽传出一声低吟‘大爷灭灯’。
……
……
次日一早,天光初透。薛宝钗早已起身,对镜理妆。莺儿为她梳了个端庄的同心髻,簪一支素银嵌珍珠的妇人发髻,换上绣折枝梅的罗裙——既不失礼数,又不至抢了主母风头。
随即,薛宝钗行至正房的东耳房,但见元春已坐在紫檀塌上,身着缠枝牡丹纹对襟衫,发间一支赤金点翠凤钗,通身气度比往日更显威仪。
薛宝钗敛衽上前,盈盈拜倒:“给奶奶请安。”
从现在起,她要以妾室的身份将元春视作主母敬着了。
元春指尖在扶手上轻叩三下,方才开口:“起来罢。”
待薛宝钗起身,莺儿捧来一盏茶,薛宝钗双手接过,恭敬奉给了元春。
二人闲话片刻,元春命抱琴递上两个包裹,对薛宝钗道:“这是两套新衣裳并头面首饰,给你添妆用的。”
薛宝钗忙行礼道谢。
元春又忽然命抱琴去唤来小丫鬟杏儿。
董良、姚氏这对夫妇,除了有儿子董丰,还有个女儿叫董杏儿,乃是姜家的小丫鬟,丫鬟名就叫杏儿。
薛宝钗愣了一下,便揣度到元春的意思,应该是要将杏儿给她使唤了。
很快,杏儿来到了东耳房,长得不算漂亮,杏眼圆睁含怯意,桃腮微鼓带天真,两根鸦青辫子垂在耳侧。
“给奶奶请安!”
杏儿的声音怯生生的。
果然,元春指着杏儿,对薛宝钗道:“往后这杏儿便给你使唤了,你既为姨娘,身边单一个莺儿不够使了,该添个丫鬟才好。”
荣国府的赵姨娘都有两个丫鬟。
元春此举,是对薛宝钗的示好。
“多谢奶奶,难为奶奶想着此事。”
薛宝钗感动地行了个万福礼。其实心里倒并不想收下杏儿这个小丫鬟,一则有莺儿,她觉得就够了;二则她不喜欢杏儿。但既然元春将杏儿送给了她,且出于好意,她当然不便推辞的。
元春对薛宝钗笑道:“虽则你如今是姨娘了,要多讲些规矩了,然我还是喜欢与你以姐妹相称,日后你还是照旧叫我‘姐姐’,我也照旧叫你‘妹妹’,如何?想来大爷也喜欢咱们如此相称的。”
相比于称呼元春为“奶奶”,薛宝钗当然更愿意称呼“姐姐”,不过她稳沉持重,道:“多谢奶奶的好意,然按礼数,我还是称呼‘奶奶’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