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章:刘辩:贾诩还是个仁善之人呐! (第1/2页)
“哦~”
“嗯~”
“嘶~”
翻阅着《太史公记》、《太史公记后传》、《汉书》以及《汉记》等多本史册,刘辩时不时发出满是惊讶语气的感慨。
在来到东观翻阅史册前,他总觉得是自己无能,为什么老祖宗们能做到的事情,他却反而做不到。
然后在遍阅史书中两汉时期移民实边的手段,刘辩的心情好了不少。
“卢师,原来不是朕无能,只是朕的道德底线太高了!”刘辩挥舞着史册对着卢植高呼道,脸上的阴郁之色也渐渐消失。
卢植斜睨了一眼这个发出怪声的弟子一眼,叹了口气,终归还是忍住了没有训斥。
前几日的天子格外萎靡失落。
他是知晓这个弟子心中究竟藏着怎样的远大志向,也是知晓他嘴上不说却是比谁都要强烈的傲气,能让天子如此萎靡失落的事情,也引起了卢植的关注。
而后卢植从内阁的阁臣们口中得知了前几日商议移民之事,他不免担心起天子过于钻牛角尖的。
天子是仁君,这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有时候仁德对于国家的发展也有不利影响。
作为老师,卢植总不能劝谏天子放下那颗仁善之心吧,这也不符合作为儒学立身之本的“仁”。
不过这还不算卢植最为担心的事情,随着天子受禅登基,他愈发觉着已故的老友杨赐对天子的评价有误。
什么“谋同孝文,霸类世宗”,这分明就是始皇帝复生!
虽说他没有亲眼见过,也仅仅是凭借着诸多史书中记录的文字而推断,但他觉得天子在执政风格上颇似暴秦的那位始皇帝。
那始皇帝何尝不是心怀高远志向,故而才会一统四海、开拓八荒?
那始皇帝何尝不是心比天高,故而才会颁布力排众议做出了诸多在老臣们眼中过于冒险的决断?
尽管他是暴君,但卢植却也承认始皇帝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帝王,大汉从暴秦继承而来的诸多制度,大半都是出自那位始皇帝的手笔。
但始皇帝作为大秦这架战车的驭者,他行驶的速度太快了,以至于官吏们作为牵引着大秦战车前进的战马完全无法保持始皇帝要求的前进速度,而百姓作为大秦战车的车身,也承受不了这样的速度逐渐垮塌。
最终,随着始皇帝这位优秀驭者的离世,大秦这架战车便瞬间散架,湮没在了历史的潮流之中。
而当今天子又何尝不是如此?
卢植担任太子太傅以来,最忧心忡忡的是这个弟子就连行事风格也大类始皇帝,太过激进求成。
两年半前,天下局势糜烂,太平道蛾贼叛乱,世家豪门猖獗,宦官与党人争斗……这一桩桩一件件几乎让他们这些心怀汉室之人看不见未来。
因而当这个弟子如同太阳般出现在天下人眼中的时候,他们这些依旧对大汉抱有希望的人,便仿佛在极寒之中求活之人,不自觉便汇集在了他的身旁。
面对彼时大汉的困境,自然当遵循“治顽疾须下猛药”的道理,一剂剂猛药之下,一场场军事胜利以及今年的国家财政状况便是这猛药的功效。
只是随着天子登基,许多事情便不必再如同当初那般激进求成,缓行之,缓为之,大汉中兴只是时间问题。
但天子依旧将马鞭鞭笞在战马身上,令大汉这架战车保持着惊人的速度前行,就像是预知了自己将会短寿夭折似的。
那位始皇帝,是为坐实“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的评价而急于求成,试图将几代人的事业在一代人里完成,那当今天子又是为了什么呢?
为此卢植曾多次造访太医署,向太医丞张机以及方丞吉平问询过刘辩的健康问题,甚至拜见了太上皇刘宏与太上皇后何氏。
但天子的身体似乎格外健康,每日依旧能处理如此多的政务,似乎完全没有任何迹象能佐证这一点。
既然没有任何外因,那就是天子个人的原因了。
这是绝对不行的!
治大国若烹小鲜,火候、调料没有掌控好,顶多是糊了一锅汤,但治国若是没有轻重缓急之分,那天下就会大乱。
始皇帝太过霸道,所以没有人敢也没有人能劝谏。
但卢植认为,他有这个义务和资格,从旁勒住缰绳,降低大汉这架战车的行驶速度。
只是,看着天子这派复杂神色,卢植觉得自己此前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天子终归是仁善之人,再激进也会顾虑到天下和百姓。
而且师徒二人在东观阅览了一整天的史册,得出了一个结论——两汉的移民手段,几乎没有不暴力强迁的!
最温和的是孝文皇帝,通过金钱诱惑和免除赋税等优待政策,让百姓自愿迁往北部边疆及南方吴楚之地,甚至赦免罪犯、官奴实现移民。
但给钱是顺从的百姓的福利,你要不愿意迁徙移民,那你就是得不到多少大汉百亿补贴的罪犯和官奴了!
不过由国库一力承担百姓移民前后的开支,对于彼时的大汉朝廷而言压力实在是太过沉重,因此孝文皇帝选择“纳粟授爵”。
通俗的说法就是卖官鬻爵!
不过孝文皇帝只“鬻爵”,不“卖官”,只要向官府缴纳粮食,或是免罪,或是拜爵,称之为“纳粟授爵”。
入粟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为五大夫,万二千石为大庶长。
此外,还有“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也就是如果有人能为朝廷在一年内提供一匹马,那么就可以得到三个免服兵役的名额。
但是这种制度并不适合眼下的大汉,若是朝廷再起“鬻爵”之事,刘辩受几句骂名无妨,但这会导致朝野失去对于他这位天子的信任。
天子的信用是不能破坏的,中军的脱产军士以及每次大战征募的良家子为何敢战、敢死?
黄巾之乱中,立下军功和为国捐躯的士卒都得到了应有的、不经克扣的赏赐与抚恤,这才初步建立了他在军中的信用。
而当刘辩在军事上的信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就会上升到对于刘辩本人的信用的认可,从而延伸至政治方面以及经济方面。
信用才是放之四海而通用的货币!
若是放在后世,即便是小民也能依靠信用换钱。
刘辩还指望着将来能够依靠个人信用,再对货币进行深化改革,给封建时代一点小小的金融震撼。
而抛开不合适当下时局的孝文皇帝的政策,最为典型且有效和普遍执行的政策则是来源于孝武皇帝。
执政早期的孝武皇帝就是个地主家的傻儿子,继承了文景之治的丰盈府库,孝武皇帝暂时取消了“纳粟授爵”的政策,选择了以地主家傻儿子的身份当个大撒币……咳,选择了进行大撒币!
孝武皇帝享受着百姓仁德的赞颂,表示朕是有钱人,你们缺什么朕就送什么。
迁徙途中,沿路派遣州郡兵护卫监督,沿途每二十里都有提前准备好的粮食补给站点,还有从民间募集了大量医者。
迁徙后,给予移民“予犁牛、冬夏衣、廪食”的优待,并由官府组织建造“一堂二内”的一厅两室标准商品房,外带后花园和至少两百亩良田。
关键是这些都不用偿还,完全是地主家的傻儿子白送的!
怕什么,咱儿是住京城一环京爷儿,不差钱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