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0章 集装箱革命(第二更,求订阅) (第2/2页)
在方景仁讲述着集装箱的时候,无论是他或者赵佩琦,集装箱真正冲击到的是苏联!
因为,苏联和东欧依靠铁路系统建立起了经互会,整个工业体系有4亿工业人口其中苏联2.8亿,东欧1.2亿。而与苏联阵营对抗的是,3亿工业人口的欧共体和3亿工业人口的北美。
集装箱的出现,把被海洋分割的西方工业体系联结成一个整体,国际贸易不再以原材料和制成品为主导,中间品成为海运的主流,全球经济因为集装箱而变成一个整体。
这时候苏联阵营面对的是,加上SEA的1亿工业人口后,被整合起来的7亿工业人口的西方工业体系,4亿对7亿,在工业品的复杂程度、精细程度上,苏联就被西方压着打,东西方生活水平越拉越大。
不仅如此,西方国家还有东南亚以及拉美的上亿廉价劳动力作为补充。
当然,集装箱对苏联造成冲击之前,已经把美国的工业体系搞得痛不欲生了。
动手的正是第一个吃到集装箱红利的SEA。
SEA工厂充分利用集装箱运输从工厂到工厂的特点,搞出了“精益生产”系统,将来自顾客和零售商或批发商的订货与工厂的生产系统直接挂钩,集装箱就是工厂的仓库,集装箱运输就是工厂的传送带。
“精益生产”将生产中的一切库存视为浪费,强调对零库存的要求,按照所需的量生产所需的零件和产品,从而大大降低了在制品和成品库存,减少流动资金积压,降低成本。
作为集装箱的发明者,SEA是第一个将生产与集装箱运输结合起来的国家,靠着集装箱,SEA的产品才可以直接运往欧美,而面对这样的冲击,同样依赖铁路的美国五大湖工业区也因此受到冲击,从纺织产业到家电产业,再到现在的汽车工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SEA的冲击。
“在不讲究运输成本的前提下,苏联的铁路运输是可以维系的,但是在掸邦却不行,在一个货柜的运费几倍于暹罗的情况下,即便是劳动力是廉价的,企业也会用脚投票,在集装箱的浪潮下,各国的经济都在被迫转型。
美国也好,欧洲也罢,
时代大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集装箱革命,本质上是一场全球一体化革命,生产全球化,供应链全球化,将全世界分散的工业体系整合成为同一个工业体。
如果硬顶着集装箱的逆潮流而行,最终掸邦的经济势必会在这个过程中,被拍碎,最后死无葬生之地。”
听着方景仁得出的结论,赵佩琦点了点头,说道:
“那么,有解决的办法吗?”
这才是赵佩琦关心的问题所在,他当然知道集装箱是时代大势,也清楚的知道,经济重心沿海化也是时代的大势,但是,他需要解决掸邦的软肋。
“或者说,你有什么建议吗?”
说话的时候,赵佩琦看了一眼白板上的地图,然后他说道:
“你既然说了这些,那么对此肯定有一些想法吧。”
这是肯定的。
作为国际开发署有名的“干将”,方景仁自然有他的想法,面对这位通产部的大佬,他并没有直接说出解决的办法,而是岔开话题说道。
“常务,在过去的几年里,欧洲、美国的的低端产业正不断的向大马、暹罗、泗水以及棉兰老转移,这也使得他们的经济发展更为迅速,而与此同时,他们还先后通过《促进产业升级条例》,通过提供5年免税、机器设备进口关税减免等优惠,吸引高科技外资。重点鼓励——电子、机械、化工、造船、汽车、钢铁等领域投资。”
这正是南洋经济圈的一大特点——他们从来都不曾甘于做底端产业,虽然他们都是靠纺织、玩具、制鞋等轻纺工业起家,但是在完成初步积累后,都先后制定了产业升级路径。
而在这个过程中,通商产业部也给予了指导与协调,毕竟,大家都是一家人。有不少SEA企业在各国进行投资,当然,他们也吸引了不少欧美资本。
“以暹罗为例,去年其吸引外资高达10亿美元,其中60%来自SEA,22%来自美国,12%来自欧洲,另有6%来自其它地区。这些外资投资的领域与几年前相比,有了全新变化,从纺织、玩具、制鞋等轻工业领域,转向电子、机械领域……”
在一一介绍着暹罗利用外资的情况时,方景仁看着常务说道:
“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电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