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十面埋伏四面围 (第1/2页)
十一月二十三日上午。
浮桥被迅速建立,一万六千天平军主力大军开始了渡河。
虽然在黄河神龙摆尾式的泛滥中,北清河也被祸害的不轻,也有不少泥沙淤积,却毕竟是以前的天下四渎之一的济水,哪怕是冬日径流也不少,河流堪称湍急。
也因此,即便天平军选了个河水缓和的地方渡河,这段河流依旧有百余步宽,建立了浮桥,又有船只协助,却不是那么简单就让全军能渡过去的。
且说之前天平军之所以选择东阿为屯兵地点可不是瞎选的,东阿在北清河以北,北清河以南就是自东北蔓延而来的泰山余脉。
这片由丘陵与山峰组成的崎岖地带长约百里,宽约二十里,是一面天然的屏障。
这条长长的丘陵地带中,最狭窄的地方就是平阴附近,由平阴向东南,只要跨越十里,就可以抵达东平府的核心地带须城。
天平军屯驻在东阿,纥石烈良弼率领的金军主力想要攻来,就必须得越过这段丘陵,并且占据平阴县,随后渡过北清河,方才能对天平军主力发动进攻。
有这么多的缓冲地段,再纯质之人也能反应过来了。
辛弃疾反对仓促渡河的原因也在于此了。
此时的天平军乃是师老兵疲,无论士气还是战力都下滑的十分严重。
渡河来到平阴县后,身前是泰山余脉,身后则是北清河,相当于自赴险地,彻底断了后路。
如果有金国大军埋伏在左近,不用多,只两千精骑发动半渡而击,就足以将天平军堵在这狭长地带中,殴打致死了。
但是耿京不听。
然后辛弃疾想要自请先锋,亲自去开路,迅速冲过那段最为危险的丘陵地带。
但耿京还是不听。
最后辛弃疾想到来断后,最起码为天平军保证后路。
耿京依旧不听。
事到如今,如之奈何?
辛弃疾也只能率领本部兵马,跟着大军一起渡过了北清河。
与辛弃疾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同,天平军官兵几乎都有士气振奋,兴高采烈之态。
这就是所谓的归师了。
然而事情还是出乎了辛弃疾的预料。
平阴县没有埋伏,没有金军,也没有叛徒,县令甚至还带着全套行政班子来到城门口迎接大军入城。
身为前锋的梁阿泰一边派遣游骑探查,一边亲自在城中巡视,直到没有发现任何异状后,方才彻底放下心来,向耿京发信号,让他开始渡河。
这期间,北清河两岸都是异常安静,就连平日时隐时现的金国游骑也没了踪影,北清河上也没有任何船只经过,让天平军在水面上游弋的十余舰船颇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
太安静了反而不正常。
不过事到如今,却也只能硬着头皮渡河了。
到了午时,天平军的主力部队已经渡河完毕。
只剩下叶师禅率领的断后兵马,掩护着辎重大车,踏上了浮桥。
看起来一切顺利。
只要全军过河,然后就能以平阴为战略支点,向南向着须城作试探了。
此时此刻,天平军上下都是这般想的。
与此同时,平阴城南侧五里处,一片临近北清河的山坳之中,纥石烈良弼正在看着身前的茶炉,有些神游天外。
萧琦浑身上下的重甲已经穿戴完毕,此时靠在一棵大树旁,正在闭目养神。
军使不断往来,将远远瞭望到的军情传达过来。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直到有人架着一名金军慌慌张张的赶来,方才让纥石烈良弼回过神来。
“左相,昨日历城失陷!”那名虚弱的金军低声说道:“刘贼两日就下了历城,仆散将军殉国……刘贼要来了,刘大判让俺来告知左相,要早做准备。”
声音虽然不大,却还是引起了周围数人的注意。
萧琦睁开了眼睛,对亲卫说道:“封锁消息,不该听的不要听。”
数名亲卫会意,起身围成了一个圈,将不相干之人全都阻拦在外。
见到没人再往这边看,萧琦的老脸瞬间就沉了下来:“左相,已经过了一天一夜,刘贼很有可能直接携大胜之威,向着这边杀来了,左相要早做决断了!”
“还能有什么决断?大军已经到了此地,难道还能退缩不成?”纥石烈良弼只是微微皱眉:“即便有这泰山余脉遮蔽,有东平府豪强作遮掩,大军暗中转移至此,也是千难万苦,若是临阵退缩,莫说士气,军械粮草都不妥当。”
“那就打?”萧琦恶狠狠的说道。
纥石烈良弼起身,将刚刚煮开的茶水倾倒在地上,没有正面回应,而是似笑非笑的说道:“你说,咱们已经得知了历城的战况,那么耿贼知晓了吗?就算不知道历城已经被攻破,总该知道刘贼已经在百里之外了吧?为何他还要着急渡河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