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小说 > 归义非唐 > 第369章 咸通七年

第369章 咸通七年

第369章 咸通七年 (第2/2页)

她记得四个月前刚被掳来时,身上就一件单衣,冻得直打哆嗦。
  
  如今不仅有了冬衣,还能领到一匹粗布,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六娘子,您说这都护府的刘节帅是不是菩萨转世?”
  
  前面排队的某个老翁转过身来,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花:“我活了这么大岁数,还没见过官府给百姓发东西的,如今被掳掠来了此地,竟然得了农具和屋舍,还有足数的衣食。”
  
  “那是!”王氏连连点头:“我听城里的那几个番子说,刘节帅是什么象王转世,我估计就是菩萨!”
  
  “后面的不要挤!每个人都有!”
  
  前方的坊吏忍不住开口叫嚷,可依旧挡不住热情的队伍。
  
  在旁边排队的青年听见那老翁的话,鄙夷道:“这哪里是掳掠,每日衣食不缺,开垦的公田也只需要交四成租子就行,这比原来我在青城县时当佃户时要好多了。”
  
  “都护府供给我们衣食,只收四成租子,青城县的李家要收走六成,只给我留四成。”
  
  “对对对,这日子比当佃户强多了!”老翁也连忙笑着附和,同时还感叹道:
  
  “那日我说我没有子女,李坊吏竟然说县里会有孤老院,专门照顾我这种无儿女的孤老,你们说这和天上有什么区别?”
  
  眼见老翁这么说,众人忍不住哄笑起来。
  
  笑声中,不少人都想起了四个月前的日子。
  
  那时他们被掳来,还以为要遭殃,谁曾想,衙门不仅管饭,还发衣裳。
  
  虽然每日都要出城去山上开垦荒田,但比起从前在西川被衙门盘剥的日子,不知好了多少。
  
  “下一个!”坊吏的喊声打断了不少人的思绪,他们依次排队上前。
  
  王氏眼见到了自己,于是赶紧上前:“高坊吏,我是王六娘子,家里囡囡太小来不了,我……”
  
  王氏话还没说完,便见两匹粗布递到她跟前,她下意识抱住了这两匹沉甸甸的粗布。
  
  布匹虽然粗糙,但厚实暖和,抱在怀里沉甸甸的,就像抱着一个希望。
  
  “下一个!”
  
  坊吏的话响起,王氏立马抱着布匹站到一旁去。
  
  她是个寡妇,家中只有她与她女儿,坊吏自然认识她,因此也不用核查。
  
  领到了布匹的人站在旁边,安静等待着布匹发放结束。
  
  今日虽然是元日新年,但他们往日的这个时候都要去石泉县外的山上开垦梯田,谁也不知道等会会有什么新的任务。
  
  时间在推移,从卯时开始到辰时结束,两个坊吏忙前忙后,总算发完了一千多匹粗布。
  
  望着领到粗布的所有坊民,年轻的高坊吏主动开口说道:
  
  “都护府有令,各县民团放假三十日,二月初一再参与开垦!”坊吏又喊了起来。
  
  “放假?”人群骚动起来,先前感激都护府的那个老翁也瞪大了眼睛:“我活了这么大岁数,还没听说过屯军还能放假的!”
  
  “要是早知道陇右这么好,我十年前就去陇右了,都怪那些年衙门把陇右说得跟地狱似的。”
  
  “就是就是!”不少青壮年闻言也接过话头:“我听说啊,那些早来的人,现在都有几十亩地了。”
  
  “你说我们要是不听朝廷的话,赶早些来的话,说不定也能置办些家产。”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说着说着,都不免心酸起来。
  
  昔年朝廷为了阻止流民北逃,几乎把陇右传成了什么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不少百姓还都相信了。
  
  除了活不下去的流民,其他百姓并未有逃亡陇右的想法,一直在家乡忍受着衙门盘剥。
  
  如今看来,他们要是早些逃亡陇右,现在说不定都有数十亩耕地的家产了。
  
  不少人唏嘘,但更多的人则是满意现状,毕竟不患寡而患不均,石泉县的百姓也算穷的相当,自然不存在什么攀比。
  
  当初他们惶恐忐忑而来,如今便是陇右都护府赶他们走,他们也不愿意离开了。
  
  “呵呵,这件事做的不错!”
  
  距离宣德坊不远处的马车上,刘继隆通过车窗看向了宣德坊的那些百姓,也自然听到了他们的议论之声。
  
  他忍不住叫好,而旁边的高进达则是笑道:“这也是向节帅您所学的,只是不曾想竟然如此好用。”
  
  “六州三十万人口的民心,如今便归属我们,而非朝廷了。”
  
  高进达打心底的开心,不过开心过后,他还是需要向刘继隆报账:“这三十多万百姓开垦了三个多月的梯田,却也不过开垦了七万七千余亩。”
  
  “不过在此期间,他们所消耗的钱粮和各类物资,却不少于三十万贯。”
  
  “这价钱,差不多是三贯买一亩梯田,而且这梯田的产出恐怕也不如平地。”
  
  西川六州地势险要,险要就险要在他们位于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因此境内河谷纵横,能开辟的土地类型只有梯田。
  
  在山上开辟梯田,速度自然快不起来,所以三个月才开垦了不到八万亩。
  
  照这个速度,陇右都护府得养着三十万人近十年时间,才能让他们开垦到足够吃喝的田地。
  
  高进达有些担心钱粮,但刘继隆闻言却笑道:
  
  “将他们迁徙到此处只是权宜之计,日后还有他处等候着他们。”
  
  “现在他们在这里开垦梯田,等他们日后迁徙了,这些梯田就留给了留下的人,那留下的这群人便因此解决了吃喝问题。”
  
  “梯田开垦确实缓慢,若是要开垦,还得是西川平原和南边的嶲州河谷。”
  
  刘继隆前世曾路过过西昌,而西昌也就是如今的嶲州。
  
  嶲州中部的河谷,足够开垦数十万亩耕地,正因如此,嶲州才生活着近十五万口百姓。
  
  这些人口如今被西川掳掠到了拓东城,即后世的昆明去开发当地的沼泽,留下来的人口不会太多,但土地却不会跑。
  
  日后若是能拿下整个剑南道,刘继隆必然会收复云南,将西川的人口迁往当地。
  
  唐宋没有拿下云南,这才导致了南诏作乱,蒙古绕道进攻后方。
  
  历史摆在那里,刘继隆能杜绝很多隐患,而且云南作为东南亚的水塔,拿下云南,也方便日后控制中南半岛。
  
  历史上明代掌控云南不容易,得从江南迁徙人口,但那是因为四川遭到了蒙古人的屠刀,人口凋敝所致。
  
  眼下刘继隆若是能在拿下朔方和秦陇后,进一步将巴蜀收入囊中,那他自然可以凭借着巴蜀这四百余万人口向西南扩张而去。
  
  明朝三代人才从江南迁徙百万人前往云南,可他只需要一代人的时间就足够。
  
  不过在这之前,他得先拿下整个天下……
  
  想到这里,刘继隆望向那些抱着布匹,欢声笑语的百姓。
  
  “朝堂上针对我们的声音越来越大了,陇右那边情况如何?”
  
  刘继隆开口询问,高进达颔首道:“十四个镇的兵额都已经补满,前几日斛斯光和李副都护还派人询问我,您有没有在西川六州设镇的想法。”
  
  按照昔年刘继隆制定的军镇制度,一个镇有四千五百人,而今十四个镇补满,所代表的就是六万三千全甲精锐。
  
  如果要出镇作战,起码需要征调十万民夫担当扈从。
  
  如今的陇右虽然已经有了一百二十几万的人口,但维持六万三千的军队,还是比较吃力的。
  
  若是与朝廷决裂,进而导致丝绸之路的商品流传不出去,那别说养兵六万三,就连陇右的官学和官吏俸禄都成问题。
  
  “十四镇已经足够多了,不宜再扩招兵马,但各镇驻地确实需要改一改。”
  
  刘继隆深吸口气,抬手关上了车窗。
  
  “朝廷既然决定要出兵讨击我们,那就不要怪我们出兵自卫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