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李世民颇有李明之姿啊 (第1/2页)
在朔州和并州之间,悬崖峭壁、山峦林立,端的是一方易守难攻的兵家绝地。
然而,易守难攻同样意味着,这里条件艰苦、交通不便,除了打防御战之外,不适合大规模人类生存。
但是,作为并州的北门户,唐军还必须在此处防线扎堆防御。
否则容易被头铁、盔甲更铁的明军给一波捅穿。
如果这里失守,那事情就大条了。
太上皇陛下、乃至整个大唐余脉所在的晋阳城,就直接暴露在李靖所率明军的刀锋之下了。
两面合围、中心开花,一旦被打成这样的绝望局面,那就真的回天乏术了。
“粮草辎重还够支持多久?”
山顶的唐军主营帐中,阿史那社尔盘腿坐在地上,嗓音嘶哑地问道。
连续的作战指挥,让他的喉咙都快喊冒烟了。
多亏这位突厥名将的恪尽职守,唐军阵线在遭受李靖的连续冲击下,总算没有后退半步。
但是,唐军也为自己的执著,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
“三天。”
临时担任他副将的程知节艰难地从喉咙深处吐出两字,便不再多说一语。
他眼眶深陷,瞳孔布满血丝,眼神虚浮,一副修仙过度的模样。
连续指挥作战,也是一门体力活啊。
“只能坚持三天?”阿史那社尔闻言一惊。
“我们的军粮怎么能消耗得这么快?”
虽然唐军总体上还处于补给比较紧张的状态。
但是颇为地狱的是,随着战事的进行,唐军损耗的兵力越来越大。
相应的,吃饭的嘴也越来越少。按照道理,对补给的需求也应该随之下降才是。
“打仗,饿的。”程知节吐字如金。
一向大嗓门的他,现在实在不想多说话了。
不过他表达的意思也很明确——因为战斗太过频繁,增加了士兵的体力消耗,导致补给需求不减反增。
人员和物资的损耗同时加剧,这着实不是一个好讯号。
“李靖这是在放我们的血啊!”
阿史那社尔狠狠地将匕首插在土地上,好像那是李靖的心脏。
然而这只是无能狂怒。
就算他明知道,李靖在利用明军人数、装备、补给的三重优势,慢慢地磨唐军的人头。
他也没有更好的对策,只有被动跟进,互相消耗。
撤退是不可能撤退的,这辈子也不能撤退的。用计谋又耍不过军神。只能不断地往战线上填人头,才维持得住战线这样子。
阳谋无解!
“报,有敌情。”
斥候语气平淡地带来了敌袭的消息,一脸生无可恋。
仗打到现在,明军几乎是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每天还时不时地来场无耻偷袭,给唐军同行加个餐。
车轮战这么磨下来,再精锐的大唐超人也得被磨得毫无心气。
“走吧,来活儿了。”
阿史那社尔拍拍腿上的土站了起来,一副到点打卡的表情。
程知节没有像往常那样立刻跟进,仍然蹲在原地。
阿史那也是粗中有细之人,没有再催促战友,只是平和地说道:
“行,你也累了,今天你休息吧。我会完他们就来。”
刚走出半步,身后传来程知节的声音,嘶哑得都几乎让人认不出来了。
“我们会死的。”
老社尔呵呵一笑,反问:
“你才发现?”
“我们死无所谓。可失去了北方的防护,陛下怎么办,晋阳怎么办,大唐怎么办?”程知节缓缓地问。
阿史那社尔停住脚步:
“你有什么想法吗?”
老程慢慢抬起头,道:
“向晋阳,求援。”
…………
“南边的李世绩要援兵,北边的阿史那、程知节也要援兵。
“可总兵力就只有这么一点,还要兼顾晋阳的防御,防止明军绕后偷袭。
“朕只准备了一桌菜,却来了三桌人。如之奈何?”
晋阳府中,李世民的脸色不大好看,。
把那仨心腹爱将派出去,是为了让他们与晋阳互为犄角、支援防御的。
结果哥仨倒好,反而往晋阳城要支援。
那要不索性你们回来坐镇晋阳,朕出去替你们守边?
“气死朕咧!真不知道他们是干什么吃的!”
绝不内耗李世民直抒胸臆道。
“陛下,不是三位将帅不努力,奈何明军太豪横啊!”在座的众将为三人开脱。
诚然,在明军的大力出奇迹下,哪个将军能顶得住这样的车轮战?
况且明军也不是单纯的堆人头,他们的将领也不差,士兵素质甚至还更高。
李世民撇了撇嘴,不耐烦地摆摆手:
“行了行了,朕知道了,是朕的不是。朕对尔等太苛刻了,不该对尔等有不切实际的指望。”
他心情不好,连带着把手下人也给阴阳怪气了一通。
作为一军的总统帅,相比一城、一战的胜负得失,他更关心整场战役的主动权。
李世绩一想主动出击、营地就被冲;晋阳一想支援李世绩、北边防线就来求援。
种种迹象表明,唐军已经彻底丧失了对战局的把控力,将主动权拱手让出,完全随明军的节奏起舞。
明军让你往东就绝不往西,明军让你出征就绝不赖床,可以说是究极被动了。
对李世民来说,被敌人玩弄于股掌之间,这比一场战斗失利还要让他难受。
而更让他难受的是,如此玩弄他的,还是他那个愚蠢的儿子。
完败于一个无脑往前线堆人、一直堆到一百万的傻子,这岂不是显得他天策上将很呆?
“不论如何,那家伙既然出了考题,那么朕也只能应对。
“接下来该怎么办,诸位爱卿有什么想法?”
将领们的意见倒是很一致:
“臣请北上支援阿史那社尔、程知节。”
他们的思路也很直接。
放着李世绩不管,只是失去一次无耻偷袭敌人软肋的绝好时机。
但是如果放着北边儿不管,那他们失去的,恐怕就算整座晋阳城了。
大家心里也都清楚,这次李靖在朔州方向的猛攻,是为了牵制唐军的动作,从根本上为民夫的工作消除威胁。
可是知道了又能怎么办?
唐军不是还得乖乖听取大明的“调令”,老老实实地把部队往朔州方向送,让百万民夫所在的南部战区开空窗?
李世民顿时面有愠色:
“尔等这般闻鸡起舞,不正是遂了李明那厮的愿么?!”
诸将立时异口同声道:
“属下不才,附耳恭听陛下圣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