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两面包夹之势 (第1/2页)
庞大的舰队浩浩荡荡,乘着春季的东风,以无可匹敌之势,逆黄河向西挺进。
李明趴在甲板的栏杆上,风吹拂着他的发丝。
“陛下,春季乍暖还寒,小心冻着了,请回船舱歇息吧。”
形容粗犷的契苾何力,心倒是很细,用古怪的口音说着很文艺范儿的台词。
“呃……我不想进舱,让我吹会儿风吧……”
李明面对波涛起伏的黄河水面,有气无力地回答着,全然没有了刚才慷慨激昂的模样。
契苾何力感到古怪。
“您怎么了?……我去!”
待李明缓缓回过头,契苾何力猛然发现,小陛下的脸色苍白得吓人。
“刚才装逼过度,晕船了……呕!”
他扭过头去,对着黄河默默地打窝。
契苾何力默默地看着波涛起伏的黄河水面,感觉自己的胃好像也要闹出点动静了。
…………
吐完以后,李明总算缓过来了一些,背靠着船栏,大声抱怨起来:
“啊~这船怎么开得这么慢啊?这么慢还这么颠,不晕船才怪了。”
永庆元年的春天,来得比以往早了一些,冰川融雪让黄河水位暴涨,导致逆流而上变得困难。
“很颠簸吗?没有啊,我感觉很平稳啊。”薛卧龙和契苾凤雏异口同声。
“由奢入俭难……算了,你们不懂。”李明颇有曲高和寡之感。
大明宝船再怎么威风,那也是按照同时代的标准。
对来自现代的李明来说,这种木头船比景区的电瓶船强点有限。
至于速度,帆船逆流而上,就算甲板底下的划桨手把桨叶划出火星子了,速度又能有多快?
“等开到汾河入黄河河口,得到清明了吧……这速度比走陆路也快不了多少,唯一的好处是省钱……”
李明在心里估算着行军的时间,偶然瞥见,黄河南岸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城池。
城墙高五丈有余,夯土包砖,顶上可走马。城门的铜钉个个都有馒头大小。
一看就很不好惹,用投石机得砸老半天吧。
城墙上,旌旗招展、枪杆林立,守军严阵以待,对他们这支船队如临大敌。
从中原这一路平推过来,终于在这座城下,看见了像模像样的唐军。
“到洛阳城下了么……哎呀我去!”
李明正在自言自语,大明宝船猛地向右转舵,差点把他又给晃吐了。
原来前方有几条小舢板横在河面上,阻碍了航道。
“什么小渔船,居然敢挡我天兵的路?!”
李明陛下龙颜大怒。
待双方接近了,薛万彻眯着眼睛观察了一会儿,道:
“陛下,那好像不是小渔船,而是大唐的战舰耶。”
“嗯?战舰?就那么咪咪小一点?”
李明半信半疑地望过去。
还真是,那些“小渔船”组成还算整齐的阵列,一看就是训练过的。
仔细观察,船上的弓弩、拍杆、火石稻草等水战武器一应俱全。
只是船上的士兵在瑟瑟发抖,看上去不是很有自信的样子。
老实说,大唐的战舰(在同时代)还是很威猛的,远远不至于和小渔船一桌。
只不过和大明宝船站在那儿一对比,就显得很弱小无助了。
“陛下,请进船舱吧,万一对面弩箭射过来把您射成刺猬,就不大好了。”
薛万彻一如既往地说着大实话。
李明站在高高的干舷上,俯视着下面的那些小“渔船”,轻巧地摆摆手:
“不和他们计较,绕开。”
“遵令。”
将士们没有二话,娴熟地掌着舵,庞大的舰队轻巧地绕过眼前那些小小的阻碍。
唐军战舰打又打不过,追又追不上,就这么眼巴巴看着。
在敌人的注目礼下,李明一行轻巧地略过了洛阳城。
是,知道你洛阳是一座坚城,知道你厉害。
那你就一个人在边上独自美丽去吧,爷不碰你。
如果要向关中长安进军,那东都洛阳确实是必经之路。
但如果目的地是山西,那洛阳就只是岸边的风景罢了。
有黄河水路、有河北陆路,后勤根本不用愁。
“长安现在必定空虚,如果我军选择直捣长安,这仗……”
契苾何力还在那儿嘀咕着。
直面唐军,还是他宣誓效忠的天可汗陛下,对这位大唐大忠臣而言始终是心里过不去的坎。
“对,就是因为长安空虚,我才不打那儿。”
李明耸耸肩膀。
“长安有什么?一个没有军权的皇帝,一个高级师爷,还有一群见风使舵的文臣而已。
“难道把他们包个圆,就算打下全天下了?”
契苾何力无言以对。
李明的真正对手,从始至终都是李世民。
长安的某些人不要太给自己加戏了,他们对李明来说真的不重要。
这场仗明面上打的是嫡庶继承权。
其实争的是天下人心。
人心有爱有惧,而一位君主让百姓爱戴,让宵小畏惧,这样才称得上健全。
在民心爱戴方面,李明已经赢得不能再赢了。
但是在震慑诸方势力方面,李明觉得自己还有所不足——
天策上将李世民余威尚在。
不将这座大山扳倒、踩在脚下,总有人会对他心里不服。
这对李明下一步的施政改革,无疑是非常不利的。
必须得拿李世民立威,当着全天下的面,在正面战场上将天策上将击败。
哪怕对方是自己的老爹。
这就是政治,无关亲情。
“呼……”
李明三心二意地瞅着列队“目送”他们的唐军战舰,提了提身上的袍子。
“无趣。”
便直起身子,离开甲板,沉默地钻进了船舱。
薛万彻挠了挠头。
“陛下怎么好像突然消沉了下去?”
契苾何力实在不想搭理蠢到冒泡的老伙计,白了他一眼,没好气道:
“你和令堂刀刃相向,你难道会心情愉快吗?”
薛万彻不假思索地说道:
“首先,我会和我爹刀刃相向。”
契苾何力张了张嘴,竟不知该怎么回答。
…………
太行山的崇山峻岭之间。
一支部队正在密集的树林中穿梭,有序地向东撤退。
兵士们虽然形容消瘦,但是精神面貌尚可,队列秩序也保持得很好。
几乎看不出这是一支被唐军打得狼狈逃出营帐、向山里溃逃的败军。
“停,原地休整!”
侯君集发号施令。
以他为中心,林中各处接连鸣金。
分散在山中的各部队就像一支舰队,井然有序地停下了。
明军主帅李靖吩咐道:
“统计各部情况。”
反馈很快递交上来。
李靖读着纸面报告,眉头一动。
各部建制尚在,人员损失也不大,可以判断出几乎没有溜号开小差的现象。
换句话说,只要重新整编,做好补给和休整,手下的这支大军很快就能再次投入战斗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