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忽悠 (第1/2页)
作为曹操乡党,文稷投降乃不得已之事。
上次兵败,丢失射阳城,曹操便来信责备。而今阻击又再次兵败,曹操怕不是会大怒。
当然了,或如侍从所言,曹操自身难保,恐无暇责备他。然关键在于,曹操这艘船要沉了,文稷若不早点跳船求生,以后恐无统战价值,故为自身与家小未来考虑,这让文稷不得不抛弃曹氏。
而文稷忽然举白幡投降,端让孟宁之、丘郎、尹礼等唐军将校诧异,但依照军纪,很快鸣金息兵,诸将依照流程,接受文稷投降。
见唐人停止厮杀,文稷令麾下兵卒上缴铁甲,并帮唐人招降溃败曹兵。因厮杀不久,五千兵马死伤不多,大概不到千人,约有四千曹军被文稷招纳,其数竟比孟宁之帐下兵马数目多了一倍。
话虽如此,但四千口人比四千头猪羊好管理多了。在文稷的指挥下,曹兵扮演起辅兵的角色,为唐军兵卒准备后勤,如劈柴搭营,烧水煮饭等。
趁着清理战场之际,孟宁之招来文稷,问道:“今江东曹军布置情况何如?”
文稷神情谦逊,说道:“禀将军,广陵、江都一带本有兵马万人,得知天兵降于江东,荀彧急令我与夏侯尚率兵南下。夏侯尚恐邗沟失守,天兵源源不绝南下,遂让我拣选精兵五千。”
“因不知天兵细情,荀彧不仅命仆率兵南下,另有曹操长子曹昂,其掌有两万老弱。此两万老弱若败,江东别无大军。天兵至金陵,则上下必降。”
孟宁之说道:“你今来降,暂统旧部兵马。及破金陵,江东归一,我当为你表功。”
“遵命!”文稷喜笑道。
跟随张虞打了那么多仗,孟宁之渐懂得安抚人心的必要性。如文稷作为曹操乡人,其在曹军中比不上诸夏侯曹氏将领,但地位却不低,属于具有良好的统战价值。
文稷归降之后,为了表现自己,前往招降丹徒县令。时县令见形势不妙,大将文稷又已投降,遂出城献粮归降。
在丹徒归降的次日,许褚、贾衢二人率水陆之兵至丹徒,见孟宁之破降文稷,又控制了丹徒,诸将大为欢喜。
经诸将军事会议,并参考文稷给与的情报,留受伤的固山营校尉马宇与本部兵马屯北固山与丹徒,既为控制丹徒水道,又便于受伤将士养伤。
在会议上,许褚采纳贾衢、丘郎二人提出‘客急主稳’的战术方针,万余大军仅在丹徒休整半日,便率军继续西进,希望借着破降文稷之威,令江东兵民惶恐而降,并让留守曹兵仓促来战。
丹徒至金陵仅一百多里,时文稷兵败降唐的消息在许褚兵至丹徒那日,便传至金陵城。
彼时,两万老弱刚被集结,曹昂正准备次日出兵,忽得闻文稷兵败投敌,内心大为慌乱。
“令君,文稷兵败投降,丹徒险要失守,今当如何是好?”曹昂问道。
荀彧眉头紧皱,说道:“丹徒失守,眼下少将军唯有先据江乘,江乘(今南京栖霞区)有摄山之险,凭此可暂阻敌寇。待上游之兵陆续回援,或能挽救今下危难之势!”
“善!”
曹昂看向大帐诸将,沉声问道:“不知哪位将军愿领兵马出征?”
“末将愿往!”
却见将校中,李术应声出列,请求出兵作战。
李术为汝南人,曹操南下淮南时,李术在庐江一带为寇,被曹操击破后归降。因曹操瞧不上李术,李术无门第背景,故李术在南汉小朝廷几乎沦为透明。
危难之际,勇猛将校多在边境,李术算是京畿少有的可用将校。
“李将军勇气可嘉!”
曹昂尽力学做一位合格的领导者,倒了一盏酒于李术,感慨说道:“国难思良将,今危机之时,有赖将军为前驱,先占江乘摄山(栖霞山)之险。昂稍后领大军赶至,与将军共御唐寇。”
李术一口饮下酒水,拍胸脯保证道:“少将军放心,术深受朝廷与丞相之恩,今岂会效文稷叛国投敌。末将在,摄山便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