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九章箪食壶浆(1/3) (第1/2页)
神武六年,三月。
得到张虞批准,徐晃、郦嵩二部凑出精兵万人,算上操船水手三千人合计有一万三千人,携带大小船只四百余艘,以糜氏兄弟为向导,出淮水口,沿着海岸线而行。
在15—16世纪之前,受限于造船术与定位法的不足,中西方航海无不是沿岸航行,或是说逐岛而行,以避免深入不可预知的海洋,及规避深海中的暴风雨。且因不知经纬、难辨星辰,故常白日航行,夜晚停泊海岸。
如两汉时期,江东与朝鲜半岛之间所开辟出航线,除了横跨渤海是逐岛而行外,余者尽是沿岸航行。
亦或是古罗马时期,罗马鼎盛时期的疆域囊括地中海,但实际上所有航海活动大多数是在海岸线边缘,及依靠途中的海岛停泊,才敢出海航行。而若盲目深入地中海,照样会出现人船倾覆的现象。
因此,张虞在批准偷渡袭击江东方案前,曾为此而犹豫。但幸庞统早有考虑到,在奏疏中指出,糜氏兄弟以海贸、冶盐二业发达,部曲、家丁多识越海法,其中糜芳还亲自航海到过江东。
见渡海之事准备充分,又有糜氏部曲深谙航海之法,张虞方才批准徐晃、郦嵩的冒险之策。
倒不是张虞谨慎,而是航海难度非常大。如航海中涉及航道、暗礁、季风、洋流、天象等知识,而这些知识不是一朝一夕能晓得,需要大量尝试积攒下来的经验。
如历史上大航海时期,先发者为西、葡两国,后发为英、荷两国。为何英、荷两国能后来居上?
关键在于荷兰遣人偷取了葡萄牙花费上百年心血所积攒下来的海图。而即便有海图,荷兰人在前往亚洲途中,照样吃了不少亏。
今糜氏兄弟二人为向导,唐军一路南下,沿海岸航行,早出晚停,花费约四、五日到了长江口附近海域。
“今到江东否?”许褚望着漫漫无际的海洋,问道。
“稍候!”
糜芳示意身侧老汉打开关着乌鸦的笼门,任由乌鸦飞上天空。
随着乌鸦飞向西方,糜芳说道:“今至江口,随着玄鸟航行,便能至陆上。”
望着展翅高飞的乌鸦,许褚赞叹道:“引鸟辨向,实乃高明之术!”
许褚生活在谯县,因临近淮北之故,渡江、乘舟对他并不陌生。然到了海上,许褚方知航海与渡江之区别。
如糜芳放飞笼中的乌鸦,本质是欲借助乌鸦生活在陆地的特性,方便在漫漫无际的海洋定位。当然了,如果离陆地遥远,乌鸦会在船只周围漫无目的的飞翔。
风帆转向,四百余艘的舰队在乌鸦的引导下,驶向了距离十余里外的陆地。
下午时分,头船便瞧见陆地,沿着水流方向逆行,舰队发现了人烟。
为探明所在何地,大船停泊于岸边,数艘小船载着百余甲士登岸,了解岸上军情。
“将军,据乡民言岸上之地为吴郡毗陵县治下,其所在乡亭名为北海乡。”从岸上而归的斥候汇报导。
“离毗陵县多远?离吴县、金陵又有多远?”许褚问道。
斥候摇头,说道:“乡人未知金陵所在,但知郡治吴县在南一、二百里外。”
“好!”
许褚看向贾衢,问道:“梁道为扬州刺史,今有何见解?”
贾衢盯着粗糙的吴郡舆图,说道:“吴郡为富庶之所,旧时在籍十六万户,仅次于豫章郡。我军初至江东,不识东南地理,今不如趁敌不备,先夺吴县,探得军报细情,之后再奔金陵。”
“可!”
许褚满意颔首,说道:“吴郡既为人口大郡,那么郡中大族应是不少。此番抚之而能为己用,我军破江东易尔!况吴郡富庶,米稻颇多,能为大军补给之用。”
在不了解江东情况下,许褚与贾衢一致决定先夺取无备的吴县。后续以吴县为根基,再进一步征讨江陵。
一、二百里路途谈不上遥远,但因天色渐晚,及唐军兵马赶路疲惫,许褚决意明天亲自带兵征讨吴县,让孟宁之留守舟舸呼应,贾衢攻打城池低矮的毗陵。
是夜,为收买人心,以百姓疾苦为由,许褚开仓济民,并言下江东,则免赋税徭役一年,北海乡民大悦。长老有知时务者,自告奋勇为向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