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八章伐南与释奴 (第2/2页)
说着,崔琰向张虞作揖,说道:“昔光武未安天下,便数下释奴诏。及下巴蜀,光武六下释奴令,天下民众由此纷出。陛下治中国以来,仅去岁首下释奴令。陛下开创基业,今岂会不及光武哉?”
刘秀作为小地主出身,深知民间隐匿奴隶情况,因此刘秀对释放奴隶的态度非常积极,在曾连续三年下诏释奴,且释奴的范围不断扩大。
如灭公孙述时,刘秀根据巴蜀内部奴隶众多情况,专门下诏赦免巴蜀奴隶,鼓动巴蜀奴隶倒戈。
故考虑到今下情况,张虞选择采纳崔琰之见,继续加大释奴力度,说道:“中国广袤,郡有百数,而人口单薄,其中必有隐匿。今天下既安,朕为黎民而计,当广释奴隶。”
“诏殷、海、幽、并、司、雍、凉七州,自汉末而为奴者,一切免为庶人,卖者无还钱。兖、豫、青、徐、荆、益六州因兵事而奴者,或诉讼在身,但非死囚者,一律赦免。以上民众准许自行归乡,州郡不得阻挠。而大族、豪强阻者,以抗拒罪治之。”
“诏蜀中年六十五以上为官奴婢者,务必放免。其公私奴婢,有年至七十以外者,所在官府赎为庶人。”
“南征巴蜀所获俘虏充官口者,悉免为民,如发为兵将奴,官府赎钱半数,自行归乡!”
张虞看向众臣,问道:“以上释奴诏可有不足?”
杜畿沉吟了下,说道:“陛下赦免奴隶虽广,但未触及民间。不如诏令乡亭,令各亭长、三老查隐匿民众,如隐五户者受罚。”
钟繇皱了皱眉,说道:“陛下释奴令本是严苛,而今又触及民间,不宜并行,以免贼寇兴于海内。”
“丞相所言谨慎,宜当从之!”
张虞笑了笑,说道:“天下十三州,今释奴诏皆有涉及,可先观情况,而后视情况再下诏令。”
农业社会下,因生产力的不足,奴隶一直存在。而作为中央的君臣们对不能控制的人口尤其排斥。故开国皇帝凡有心建功者,无不着重赦免奴隶。
莫说刘秀六次下诏赦奴,连刘邦在开国后都多次释奴,仅是效果各有不同。对奴隶管控最松的时期莫过于历史上的魏晋,故在奴隶管理松弛之下,魏晋可谓是士族盛宴。
魏晋士族因奴隶管制松弛而壮大,至于其之所以衰弱,则是有多方面因素,其一北方持续的战乱,导致了北方士族力量不断衰弱,而南方士族力量逐渐抬头。
其二,异族统治者对北方士族长期拉拢与打击,不断更替政权对士族而言,都是一次洗牌。且异族统治者的基本盘问题,不太热衷与北方士族合作,导致了中原士族力量持续衰弱。
其三,南方虽被汉人王朝统治,但每次王朝更迭,及孙恩、侯景二次大规模叛乱带来的打击,让南方士族自身都在分化。其中寒门武人及上卿的出现,更是打击了士族。
南北朝时期因长期战争,大量土地抛荒,加之授田于兵丁,故在隋唐时期诞生出一支强大的庶族力量,这些庶族遂成为府兵制强有力的基础。而直到唐朝商品经济发达,庶族逐渐开始分化,垄断土地形成了新的大地主阶级。
因此纵观魏晋南北朝,仅有东晋是名副其实的门阀王朝,后续的王朝都在不断打击门阀与豪强,去扶持庶族地主。
张虞粗知魏晋社会,他虽推行所谓的门阀税,其目的在于变相收税,然不代表他允许他的王朝被门阀所掌握,让门阀垄断社会各阶级,因此奴隶释放乃是必为之事。
奴隶释放虽是必为之事,但如何释放需要讲究技巧,不可能一上来释放所有奴隶,而且释放所有奴隶不现实。
比如唐统一战争中成为唐军兵将奴隶者,因是张虞统治基本盘故不能赦免。数代为奴者与士族形成长期的附庸关系,唐室缺乏释放的法理。那些汉末以来不得已为奴者,属于是唐室比较好的释放对象。
“陛下!”
钟繇建议道:“昔光武伐蜀,多次下诏赦免蜀中奴隶。今东南士民倾心曹操,以繇之见,陛下可下诏及今起,向官府申诉者,可归为民籍。及我军南征时,或能诱吴奴骚乱。”
“丞相之言可行!”
张虞考虑一番,说道:“让荆、豫、徐三州官吏联络东南兵民,看是否有归顺者。”
曹操在东南施行的政策沿袭了在中原的制度,依旧是屯田制与士家制,故此诏书的颁布将会戳中曹操的大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