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袁绍之所以败 (第1/2页)
十月二十日,徐晃受命袭取杨氏,率精兵两千昼夜奔袭百余里,趁守军兵少无备,擒获守将与县令,并将胜果报于张虞。
二十一日晨,张虞收到徐晃的军报,依照旧时布置。于黄昏时,率精锐偷渡寝水,从缘山北上,以免被袁绍所察觉。
经日夜行军,张虞于二十二日,率大军至杨氏。时步骑有七千精锐,将有徐晃、赵云、许褚、马岱、庞德、阎行等将,可谓是悉出主力。
当张虞率军至杨氏城十里地时,徐晃率骑亲迎。
“公明!”
“君侯!”
张虞挽停缰绳,问道:“公明擒得杨氏兵吏,可有拷问出情报?”
徐晃策马迎上,拱手说道:“禀君侯,杨氏县长所说之语与许攸相同,袁绍将精锐聚集于邯郸,今信都空虚,或仅有数千守军。而前往信都路上,虽多城池,但皆是无兵守卫,望风可下矣!”
“善!”
张虞心中已无忧虑,遂问道:“袁军兵甲、旗帜,可有准备完善?”
“已有备好!”
徐晃扯开大氅,露出身上的袁将衣袍,说道:“晃帐下两千兵马悉数已换装为袁军,仅等候君侯军令,晃便能率军出击。”
张虞满意的点了点头,说道:“你部自称为赵睿帐下兵马,为我军开道。””
“遵命!”
徐晃迟疑了下,说道:“我军若是离开,恐杨氏士民会向袁绍通风报信,细明我军踪迹。”
张虞满不在乎摆手,说道:“我军兵马七千之众,袁绍非无谋之辈,其迟早能知我军动向。今兵贵神速,杨氏陷落,袁绍尚不知晓,信都更是不知变化。”
“即便袁绍知我军消息,亦会疑惑我军意在何处。信都距此两百里,路途不远,又无山水阻挡,快马奔驰,一昼夜能至。袁绍知我军动向时,料想我军已至信都矣!”
之前袁绍因邺城毗邻上党之故,将治所从邺城迁至信都,以求避张虞之兵锋。然信都与一众河北城池一样,皆是无山川之险。骑兵不惜马力奔驰,一昼夜便能行军两百里,其所携带军粮四、五日便够。
至于担心隐瞒不住袁绍,实际上张虞根本不指望能瞒住袁绍。此番袭取信都的关键,在于信息差。在于信都不知杨氏陷落,而袁绍后知张虞兵马动向。当袁绍反应过来时,张虞已率军杀至信都。且在袁绍的援兵到达前,张虞攻陷并控制信都。
而当张虞控制信都时,袁绍若想率兵打下信都,凭信都内部粮草,及信都的险要,袁绍亦是要受挫城下。彼时袁绍的下场,可以参考失去江陵城的关羽。
见张虞无所谓,徐晃也不犹豫,吩咐说道:“来人,传令将士向信都开拔,务必在明日之前赶至信都。”
“诺!”
很快,大军稍微调整,徐晃率骑兵两千,顺着大道奔驰,以赵睿兵马自称。而张虞率五千步骑随行,两军保持二十里的距离。
得亏张虞帐下精锐无论步骑皆配坐骑,故袭取信都的一路上,七千步骑得以同步,二者脚程并没有被拉开。
当然了,与步骑行军的路程有关。步军一人一马,骑兵一人双马,二者若想拉开行军距离,至少有远距离行才能达到。
行至黄昏时,兵马行军八十里至堂阳。徐晃以赵睿之名,先是骗开了城门,擒住了方匡。而在许攸的出面下,方匡举城归降张虞,并提供更加细致的信都军情。
堂阳归属于安平郡,而信都距堂阳仅七十里之距离。信都城中兵马有三千,自审配主事以来,为三千兵马多配弓弩,以为镇压贼寇之用。
方匡提供的情报与许攸所言内容再次符合,这让张虞不再猜忌许攸,于是让兵马在堂阳城外的小村驻扎休整。在用过晚膳之后,张虞留五百兵马守堂阳,率六千五百人向信都开拔。
堂阳位于漳水东岸,故留兵守堂阳,无非是想阻击后续前来支援信都的援军。
是夜,张虞率军兼程行军不久,天忽降大雨。
雨水哗哗直下,并军冒雨而行,旌旗被雨水浸湿而卷杆。然因天色昏暗,月色不明,唯有兵卒护着灯笼,小心翼翼而行。
“君侯!”
雨水顺着兜鍪,滑到张虞脸上,黑夜里却见一将骑马寻来,定睛一看,原是领骑行军的庞德。
“令明有何急事?”
庞德抹下脸上的雨水,大声说道:“君侯,我部陇骑不习大雨行军,今渐有怨念,不知能否暂缓行军,待雨水稍退之时,再率军赶路。”
闻言,张虞以鞭指天,扬声说道:“今天降大雨,乃是天赐福兆。我军奔袭信都,敌寇必不能察觉,眼下若是止步休憩,将错失良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