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小说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小说 > 暮汉昭唐 > 第三十九章不轨之徒张济安,大汉忠臣曹孟德

第三十九章不轨之徒张济安,大汉忠臣曹孟德

第三十九章不轨之徒张济安,大汉忠臣曹孟德 (第1/2页)

中平二年,四月。
  
  在张虞北上平城之际,中原形势大变。
  
  在袁绍、刘岱各怀异心之际,孙坚在袁术的支持下,率兵逼近雒阳大谷关。
  
  董卓亲率大军与孙坚交手,被孙坚所败。董卓率兵撤至渑池,命吕布率兵殿后,复被孙坚所破。
  
  北伐一役,孙坚名声大噪,威震中原。并且因率先兵入雒阳,孙坚清理雒阳汉室宗庙,遂获传国玉玺。
  
  或许孙坚独率兵马收复雒阳,令关东诸侯颜面无光。众人在得知雒阳被董卓焚毁,数百里无人烟,仅象征性派人至雒阳清理战场。
  
  见无人出兵驰援,而自己收获已是丰厚,遂还兵鲁阳,欲在袁术的支持下,出兵争夺豫州。
  
  与此同时,袁绍见董卓西走入长安,再无后顾之忧,决意向冀州下手。
  
  怀县,袁绍军营寨。
  
  大帐内,袁绍正与麾下文武商议关东形势。
  
  “今董卓率军败走关中,孙坚率兵回撤阳城。而今袁术已据荆州,若让孙坚得豫州,则关东形势在袁术,而不在我也!”袁绍担忧道。
  
  今形势对袁绍不利,他的各个对手多少已有根基,唯独他还寄人篱下。尤其族弟袁术,今坐领荆州诸郡,帐下还有猛将孙坚。若让孙坚入主豫州,袁绍将会更加落后于争霸天下的脚步。
  
  “将军,此番讨董,丹阳太守周昕出兵甚众,遣上万兵马助将军。而周昕之弟周昂曾任颍川太守,在豫州中多有名望,今不如表周昂为豫州刺史,令其以御孙坚。”许攸说道。
  
  “周昂?”
  
  袁绍点了点头,说道:“袁公路据荆州,今用周昂出任豫州刺史,可拉拢丹阳太守周昕。而扬州刺史陈温与我交好,可制衡袁公路向扬州用武。”
  
  陈温为汝南陈氏子弟,与袁绍关系深厚。之前曹操南下江淮募兵,除了曹洪与陈温交好,及曹氏在扬州多有人脉外,曹操还有负责袁绍与陈温二人的联络。
  
  别看袁绍在河北,但他可还盯着袁术发展。今袁术有坐大的趋势,袁绍怎么可能会无动于衷,必然会出手制衡。
  
  “今表周昂出任豫州刺史,制衡荆州袁公路,乃将军长远之图谋。然眼下将军兵多粮乏,早取冀州立基,方为紧要之事。”
  
  逢纪拱手说道:“纪闻冀州部将麹义与韩馥有怨,故将军不如内联麹义,外和张、孙二人,以逼韩馥让位于将军。”
  
  “麹义,凉州武夫,因性情桀骜,与韩馥多生矛盾。遣善口色之士说之,其则能为我所用。”袁绍捋须颔首,说道:“今下不知张虞、公孙瓒二人是否能如去岁所约事项,出兵助我下冀州。”
  
  “张虞虽不同意立刘虞为帝,但却愿助将军下冀州。仅言待将军事成之后,以河内郡相赠,并无惦记冀州郡县之意。”
  
  荀谌说道:“反倒是公孙瓒多有问及冀州郡县之事,言如何瓜分冀州。谌以将军所言博陵、河间二郡国为酬相告,然公孙瓒隐有不悦。以谌之见,待将军下冀州,公孙瓒当为将军争霸河北之大敌。”
  
  “不!”
  
  袁绍微微摇头,说道:“争霸河北之强敌在张虞,而非公孙瓒。”
  
  “张虞?”
  
  荀谌不解问道:“张虞虽据有并州,但户籍凋敝;其虽以谋略为长,但麾下兵马不及将军。何言张虞为将军之强敌?”
  
  袁绍摇了摇头,说道:“诸子小觑张虞,并州虽说凋敝,但有地势之险,且张虞为壮筋骨,招揽河内流民以实户籍。然仅仅于此,难为我之强敌,而是其与刘虞为盟,并幽二州协力,不可不防!”
  
  随着与张虞的频繁接触,袁绍已能正视张虞,或是说对张虞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张虞军事水平不用多说,其对形势的远瞻性让袁绍不得不敬佩。
  
  在董卓入京之后,张虞果断至上党,先占据上党,借战乱之时,不断吸纳来自河北的人口。
  
  为了避免卷入动乱,早早抱上刘虞的大腿,以至于蝗灾之事,得到幽州大批粮草支援,并快速打下太原,为自己打开困守上党的局面。
  
  仅短短一年时间内,张虞便坐拥并州诸郡,而公孙瓒虽掌幽州兵马,但名义上隶属于刘虞,二者之间情况差距不小。
  
  今袁绍可以料断,张虞之所以不贪图冀州郡县,而是其怀有远志,要不然怎会满足于受过兵戈糟蹋的河内郡?
  
  “将军今下需如何谋划?”荀谌问道。
  
  袁绍按剑而起,沉声说道:“今下派人联络公孙瓒、麹义、张虞三人,待冀州兵事四起,劳诸子北上为我游说韩馥。至于张虞、公孙二人,暂与之交好,待冀州稳固,西和张虞,北驱公孙,以安河北诸州。”
  
  “诺!”众人齐声应道。
  
  且不言袁绍向冀州下手,而今张虞一统并州的影响正在不断传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极品全能学生 凌天战尊 御用兵王 帝霸 开局奖励一亿条命 大融合系统 冷情帝少,轻轻亲 妖龙古帝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仙王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