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四章 后记一·长孙无忌 (第1/2页)
七月下,秋色凉爽。
乾元殿中,一身黑底金丝衮龙袍的李承乾,将手里的奏本放在桌案上,然后才看向一侧的李勣,杜正伦和赵元楷三人,神色淡漠的说道:“传旨刘仁轨,从即刻起,封锁倭国往大唐的一切水道商路,安东,还有天下诸州,俱不得与倭国来往。”
封禅之事已经过去两月有余,李承乾去了曲阜,祭拜了孔圣人,然后又去了亳州谒老子庙,最后又回到了洛阳。
然而倭国却趁着这段时间,悍然纠结三国余孽,攻伐滨海都督府,最后却被刘仁轨,薛万彻,黑齿常之和沙叱忠义,在百江口一战烧毁上千艘船只,烧死数万人。
一战大破倭国。
“陛下,不进军倭国吗?”尚书左仆射杜正伦忍不住的抬头,诧异的看着李承乾。
“不进。”李承乾摆摆手,道:“大唐如今的重心在于发展自身,对外战事消耗太大,尤其是倭国,封锁航道,不得让任何货物,人员,乃至于文字往来大唐和倭国就足够了。”
“是!”李勣肃然拱手。
李承乾笑笑,对于日本,他有自己的打算。
倭国虽然有大量的金矿,但是大唐和倭国往来,杜绝一切贸易,还有文化交流,才是对倭国最大的打击。
等到将来倭国产品匮乏,最后必然会来求大唐,到时大唐高价售卖货物,从而换取倭国的金矿。
这才是最大唐最好的。
同时,他要极大的控制大唐和倭国的文化交流。
什么佛门东传,这类的东西,能免则免。
只有这些,有些东西才能在千年之后避免。
“倭国的事情,让刘仁轨去处置吧。”李承乾神色严肃起来,说道:“自封禅以来,百官享乐懈怠,多是多有不便,传旨御史大夫,整饬吏治,察查不法。”
“喏!”李勣和杜正伦,还有赵元楷全都肃然拱手。
自从封禅之后,朝中发生了大变。
长孙无忌虽然还是太尉,还是领政事堂,但基本政事堂他很少去了,朝政也很少管,一心在家中修养,反而是李勣,虽然辞了尚书左仆射,但却以司徒实领政事堂。
中书令杜正伦进授尚书左仆射,中书令于志宁致仕,侍中孙伏伽进中书令。
黄门侍郎许敬宗进侍中,黄门侍郎李义府同中书门下三品,刑部侍郎柳奭进黄门侍郎。
中书侍郎马周致仕,中书侍郎高季辅同中书门下三品。
吏部尚书阎立德致仕,吏部侍郎李乾祐进吏部尚书,大理寺少卿戴至德进吏部侍郎,中书舍人张文瓘进大理寺少卿。
礼部尚书李百药致仕,工部尚书长孙祥迁礼部尚书,岐州刺史阎立本迁工部尚书。
兵部尚书崔敦礼进中书令,兵部侍郎韩媛进兵部尚书,中书舍人岑长倩进兵部侍郎,给事中上官仪进秘书少监。
其他,李敬玄进吏部考公司郎中,欧阳通进中书舍人,裴炎进给事中、检校起居郎,长孙延任起居郎等等。
封禅之后,大量的官员调动,尤其是年轻官员开始充斥朝堂。
……
“告诉众臣,封禅虽然是一时高峰,但高峰之后,更有高峰,汉武帝封禅泰山之举还在前面,众卿不可懈怠。”李承乾微微抬头,神色感慨的说道:“多年来,大唐虽然内外顺遂,但很多地方百姓生活依旧困苦,只是勉强活着罢了。”
李勣,杜正伦,赵元楷三人神色顿时凛然。
“农种革新之事要继续,天下河工要统帅,刑部大理寺要察查讼狱,天下学堂要加强学子招收,兵部要对整个府兵体制进行修建,年纪到的府兵转入地方官廨,同时补充新的府兵,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要增加,”
稍微停顿,李承乾神色认真的说道:“总之一句话,今年年底,朕要看到天下赋税和人口有相当的增加,明年年底同样要有增加,户部度支司要根据各地实情,给朕列一个计划出来,朕要看看,二十年后,朕能不能有机会封禅泰山。”
李承乾最后一句话,说的很深沉。
李勣三人认真拱手道:“臣等谨遵圣训。”
“好了,去忙吧。”李承乾微微抬手。
李勣三人拱手道:“臣等告退。”
李承乾稍微放松,封禅之后,整个朝廷的风气莫名的有些懒散,现在是时候给这些人紧紧弦了。
李承乾起身,走出乾元殿。
还需要有根胡萝卜在前面吊着,但是封禅泰山,李承乾是不想了,大不了第二次再封嵩山。
坐上御辇,李承乾侧身问道:“瑶光殿那边还好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